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我们的南北星辰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BE  南北cp 

同行的风言风语

我们的南北星辰

深秋的学术论坛线上讨论组里,一向以严谨著称的交流氛围,悄然泛起了一丝不寻常的涟漪。

起因是一组照片。不知是谁在某次跨校联合学术沙龙后,拍下了郭文韬和蒲熠星站在走廊尽头交谈的画面。照片里,郭文韬正低头听蒲熠星说话,侧脸的线条在廊灯下拉得柔和,蒲熠星则微微侧着身,手里捏着份文件,眼神专注得像是在分享什么秘密。两人之间隔着半臂的距离,却有种旁人插不进的默契。

这张照片最初只是被某个参会者随手发在小组里,配文是“北大和南大的两位才子聊得投机啊”。可没过半天,楼就歪了。

“感觉他俩走得有点太近了吧?”一个匿名ID率先抛出疑问,“上次数学年会,我就看见蒲熠星一直坐郭文韬旁边,散会还一起走的。”

“+1,上次物理学会,郭文韬居然特意去听了蒲熠星的平行论坛,他不是搞经济数学的吗?跨这么远?”

“学术交流嘛,有什么奇怪的?”有人反驳。

“学术交流需要周末互相飞对方城市?我朋友在高铁站看见过蒲熠星接郭文韬,提着行李箱,看着不像出差。”

讨论组里的风向渐渐变了味。那些原本聚焦在“学术合作”“跨学科交流”上的讨论,慢慢滑向了对两人关系的揣测。更有人翻出了更早的记录——去年某期刊的联合署名论文,今年共同出席的几场小型研讨会,甚至还有人扒出了两人社交媒体上的互动痕迹,比如蒲熠星给郭文韬的某条分享点过赞,郭文韬转发过蒲熠星参与的科普活动。

这些在学术圈本属正常的往来,此刻被放大、拼接,成了某些人眼中“关系不一般”的证据。

 

郭文韬是在整理论坛资料时偶然看到这些讨论的。他手指划过屏幕,眉头越皱越紧。那些匿名的猜测像细小的针,密密麻麻地扎过来。他想反驳,却发现对方根本没说透,只是用“走得近”“频繁互动”这类模糊的词语暗示,让他连辩解都显得像欲盖弥彰。

手机震动,是蒲熠星发来的消息:“看讨论组了吗?”

郭文韬回了个“嗯”。

“别往心里去,一群闲得慌的。”蒲熠星的消息很快过来,附带一个“翻白眼”的表情包,“我们合作的论文下周见刊,用成果打他们的脸。”

郭文韬看着那句“别往心里去”,指尖悬在屏幕上,迟迟没动。他知道蒲熠星是想安慰他,可那些话像落在纸上的墨点,擦不掉了。

他想起上周去参加一个经济模型研讨会,休息时听到邻座的两个教授闲聊。

“听说北大那个郭文韬,跟南大的蒲熠星走得很近?”

“哪个蒲熠星?搞量子计算那个?他俩怎么扯上的?”

“谁知道呢,现在的年轻人……”说话的人压低了声音,后面的话模糊不清,却带着难以掩饰的鄙夷,“听说蒲熠星还没谈过恋爱,郭文韬也是,啧啧。”

当时郭文韬端着水杯的手猛地一沉,水洒了半杯在裤子上。他没回头,也没说话,只是攥紧了杯子,直到指节发白。

那些藏在“听说”“好像”“我朋友说”背后的议论,比讨论组里的匿名发言更伤人。它们像空气里的尘埃,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钻进耳朵里,落在心头上。

 

蒲熠星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物理系的教授休息室里,他刚打完一个关于实验经费的电话,就听见里面传来压低的交谈声。

“……所以说啊,搞研究还是得专心,别搞些乱七八糟的事,影响声誉。”是系里的老教授,语气带着恨铁不成钢,“蒲熠星那么好的苗子,怎么就跟北大那个走那么近?外面都传开了。”

“年轻人嘛,可能就是关系好点……”另一个年轻老师试图打圆场。

“好到需要每次出差都住一个酒店?我上次在杭州开会,明明给他们订了两间房,前台说蒲熠星后来把房退了,跟郭文韬住一间了!”老教授的声音陡然拔高,“这要是被校领导知道了,项目都得受影响!”

蒲熠星站在门外,手指捏着门把手,指腹因为用力而泛白。他上周在杭州确实和郭文韬住一间房——因为会议临时调整,只剩一间大床房了,两人想着反正只住一晚,挤挤就过去了,没想到被有心人看见了,还传到了系里。

他深吸一口气,推开门。休息室里的声音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带着惊讶、探究,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李教授,王老师。”蒲熠星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刚才听您说项目?我那个量子模拟的项目,数据有点问题,想跟您请教一下。”

他刻意提起工作,试图转移话题。可李教授看着他,眼神复杂:“小蒲啊,做学问先做人。旁门左道走不得,一步错,步步错。”

那句话像块石头,重重砸在蒲熠星心上。他张了张嘴,想解释他们只是挤了一晚房间,想说明他和郭文韬是纯粹的学术伙伴,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在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面前,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

 

风言风语像藤蔓一样,在学术圈的各个角落悄悄蔓延。

郭文韬发现,原本约好合作的一个教授,忽然以“研究方向不符”为由推掉了项目;蒲熠星的某篇论文审稿意见回来,审稿人莫名其妙地提了一堆与内容无关的“学术道德”问题。

他们开始下意识地回避在公开场合同行,开会时尽量隔着几排座位,散会也刻意错开时间。视频通话时,会先确认周围没人;周末见面,也选在偏僻的公园或咖啡馆,不再去校园里散步。

某个周五的晚上,郭文韬给蒲熠星打视频电话,背景是宿舍的白墙。

“今天系里聚餐,有人问我,是不是在跟你‘搞对象’。”郭文韬的声音很轻,带着点疲惫,“我没理他。”

屏幕里,蒲熠星正对着电脑改论文,闻言动作一顿,抬头看他:“那你想怎么回答?”

郭文韬沉默了。他不知道。说“是”,意味着要直面所有的偏见和攻击;说“不是”,又违背了自己的心意。

“不管怎么回答,他们都会按自己的想法理解。”蒲熠星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点沙哑,“所以,别管他们怎么想。我们自己清楚就行了。”

郭文韬看着屏幕里蒲熠星的脸,灯光下,他的眼下有淡淡的青黑,显然也没休息好。他忽然觉得,那些风言风语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攻击本身,而是它在试图扭曲他们的关系,让他们因为害怕而疏远,因为在意而退缩。

“下周我去南京。”郭文韬忽然说。

蒲熠星愣了一下:“下周有会吗?”

“没有。”郭文韬看着他,眼神很认真,“就想去看看你。”

屏幕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蒲熠星的嘴角慢慢扬起一个很浅的笑,像被乌云遮住的月亮,终于透出一点光。

“好。”他说,“我去接你。”

挂了电话,郭文韬走到窗边。北大的夜空很暗,只有几颗星星在云层里闪烁。他知道,那些风言风语不会消失,甚至可能越来越汹涌。但至少此刻,他不想退缩。

就像蒲熠星说的,他们自己清楚就行了。这份在学术碰撞中滋生的感情,纯粹而真挚,不该被那些肮脏的揣测玷污。

只是那时的他们还不知道,有些偏见一旦生根,就会疯狂生长,直到将所有的光都吞没。

上一章 甜蜜日常 我们的南北星辰最新章节 下一章 压力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