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的春天,北大未名湖畔的桃花开得正盛。郭文韬站在实验室的窗边,看着楼下三三两两拍照的学生,指尖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组数据。屏幕上弹出“模拟成功”的提示时,他拿起手机,给蒲熠星发了条消息:“南极模型的最后一组数据跑完了,误差小于0.3%。”
几乎是立刻,对方回了个“跳起来欢呼”的表情包,后面跟着一句:“等我回去庆功!刚在波士顿搞定最后一场报告,明天的机票。”
郭文韬笑了笑,将手机揣回白大褂口袋。五年前从南极回来后,他和蒲熠星在《自然》发表了关于极地磁场与全球经济模型关联的论文,引起不小的轰动。曾经那些围绕着他们的流言蜚语,早已被更耀眼的学术成果覆盖——如今提起郭文韬和蒲熠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跨学科研究的开拓者”,而非当年那场沸沸扬扬的“风波”。
他走到书架前,抽出最上层那本厚厚的合作论文集。封面是两人在南极科考站的合影,背景是皑皑白雪和绚丽的极光,他们穿着臃肿的防寒服,笑得眉眼弯弯。翻开扉页,夹着的那几片梅花瓣早已泛黄,却依然留着淡淡的清香。
“郭老师,您的快递。”实验室的学生敲门进来,手里捧着个不小的纸箱,“寄件人是南大物理系,说是给您和蒲老师的。”
郭文韬拆开纸箱,里面是一沓厚厚的相册,还有一个包装精致的木盒。相册的封面是烫金的“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翻开第一页,是当年他们回校时和老主任的合影,照片下写着一行小字:“偏见会过时,才华永远鲜活。”
往后翻,是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柏林学术会上的并肩演讲,南极科考站的深夜讨论,波士顿实验室外的初雪,甚至还有去年在未名湖畔教蒲熠星滑冰的糗照——他摔在冰上,郭文韬扶着他,两人笑得前仰后合。
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林薇写的便签:“当年说要‘客观报道’,结果成了你们的专属记录者。别谢我,谢你们自己,把故事活成了值得被记住的样子。”
郭文韬的指尖划过照片上两人的笑脸,心里像被温水浸过,又暖又软。他打开那个木盒,里面是两枚银质徽章,上面刻着交叉的量子轨道和经济模型曲线,交汇处是一朵小小的梅花。
“是李主任寄的。”郭文韬认出徽章上的校徽图案,眼眶微微发热。那位曾经劝蒲熠星“避避风头”的老教授,去年退休时特意给他们发了消息:“当年是我狭隘了,学术圈该有更多元的存在,包括你们。”
第二天傍晚,郭文韬去机场接蒲熠星。远远就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推着两个大行李箱,穿着件灰色的冲锋衣,头发被风吹得有些乱,却依然挡不住眼里的光。
“这边!”郭文韬挥了挥手。
蒲熠星眼睛一亮,快步走过来,自然地揽住他的肩膀:“想我没?波士顿的牛排还是不如涮羊肉。”
“知道了,订了东来顺的包间。”郭文韬接过他手里的箱子,“李主任寄的徽章收到了?”
“刚在飞机上看了照片,”蒲熠星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徽章,别在冲锋衣上,“好看吧?比麻省的纪念章有意义多了。”
车驶过中关村大街时,蒲熠星忽然指着窗外:“那家咖啡馆还在!当年你说我‘逻辑漏洞比咖啡沫还多’的地方。”
郭文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胡同口的咖啡馆确实还在,门口的风铃叮当作响,和记忆里的声音一模一样。“要不要进去坐坐?”
“不了,”蒲熠星摇摇头,转头看他,眼底盛着笑意,“比起回忆,我更想快点回家吃涮羊肉。”
东来顺的包间里,铜锅烧得正旺,清汤翻滚着,羊肉片在里面涮几秒就熟。蒲熠星夹起一片,蘸了麻酱,递到郭文韬嘴边:“尝尝,还是老味道。”
郭文韬张嘴接住,烫得微微皱眉,心里却甜得发腻。“南极的报告评审通过了,下个月去领奖。”
“好事啊!”蒲熠星眼睛亮了,“正好顺便去挪威看极光,弥补一下上次在南极没看够的遗憾。”
“你倒是会安排。”郭文韬笑着给他夹了块糖蒜,“对了,我爸妈说想你了,周末回趟家?”
“得带点礼物。”蒲熠星立刻正经起来,“叔叔上次说的那套《资治通鉴》,我在波士顿的旧书市场淘到了,精装版的。”
郭文韬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忽然想起第一次带蒲熠星回家时,他紧张得手心冒汗,连敲门都要练习三遍。而现在,他已经能自然地和父亲讨论古籍版本,能陪母亲在厨房摘菜,像这个家的另一个儿子。
“对了,”蒲熠星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个小小的U盘,“给你的。”
郭文韬插进电脑,点开里面的文件——是段视频,拍的是南京老校区那棵梅树,枝头缀满了粉嫩的花苞,背景里传来蒲熠星的声音:“去年冬天去拍的,你说想看梅花含苞待放的样子。林薇说,这叫‘花开满径,未来可期’。”
视频的最后,镜头转向天空,阳光穿过云层,洒下一片金辉。郭文韬抬起头,撞进蒲熠星含笑的眼睛里,忽然明白,所谓的圆满,从来不是没有风雨,而是风雨过后,有人依然站在身边,陪你看遍四季花开。
窗外的夜色渐浓,火锅店的灯光暖融融的,映着两人交握的手。铜锅里的汤还在咕嘟咕嘟地煮着,像一首永远不会结束的歌。
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反转,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只有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把偏见磨成理解,把误解酿成默契,把那些曾经以为跨不过去的坎,都走成了开满鲜花的小径。
未来还有很长,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身边这个人还在,只要眼里的光还亮,就没什么好怕的。
毕竟,最好的结局,从来不是定格在某一刻的完美,而是两个人一起,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值得回味的风景。
就像此刻,铜锅热气氤氲,窗外月光正好,而你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