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二本中篇小说,也是我极其用心的一本。
直到写完最后一个字,我心中涌起的并非如释重负的轻松,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与潮涌交织的复杂情绪。
这个故事,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光的自我对话,一次与过往阴影的和解。
我在这个故事的推荐语中写道:真实改编,但是否源自我的亲身经历,不那么重要。
毕竟,突然听懂薛之谦的歌,任何人想起白月光,都能写一本。
在周董的《告白气球》里,曾有一个高赞评论,原文是对这首歌曲的“潜台词”解析,其中有一段是:
周董这些年来想要转型,不再去创作一些有关感情的歌曲,但反响有些不尽人意,只能又回来继续创作情歌。
这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都市”这一大类,“言情”这个东西一直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因为现实中太多太多的人无法触碰到那种真挚的感情。
感情这个东西,需要很多很多的运气,第一次恋爱,就能遇到无比契合的恋人,怕是首富的儿子王思聪都没这个运气。
因为缺失,所以向往
我想说的是,这个故事并非事实的复刻,却是情感的真实。
我没有经历过那般戏剧性的更迭,但我深切地体会过那种“我好像在哪见过你”的恍惚感。
那不是对某个人,而是对生命中某些猝不及防的失去、某些漫长而痛苦的分离、某些深藏心底无法言说的遗憾的既视感。
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块被时光或伤痛模糊了的拼图,都有一个一度走失的“林晓”。
她或许代表着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一个因倔强而错失的亲人,一份被现实碾碎的梦想,或是单纯那个曾经纯粹、后来却被生活磨出硬壳的自己。
顾景琛的“渣”与痴情,是他自我保护与情感本能激烈交锋的产物。
他的疏离,何尝不是因为害怕再次受伤?他的愤怒,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无力的痛恨?
书写他一次次因那张相似的脸而心软、而崩溃、而挣扎的过程,于我,是在书写一种普遍的困境:我们如何带着过去的伤痕,去拥抱现在的不确定?
而林晓的“娇憨”与坚韧,是她迷失后仍在努力寻路的证明。
即便忘记了一切,骨子里的善良与对温暖的渴望,依旧是她回家的罗盘。
她的旅程,是我们许多人的隐喻:即便被生活欺骗、击倒,甚至遗忘,我们依然保有重新认识自己、爱自己、并再次勇敢去爱的能力。
所以,这个故事最核心的主题,并非是破镜重圆的爱情,而是与自我的重逢。
是顾景琛终于直面自己的愧疚与深爱,是林晓最终拼凑起破碎的记忆与身份。
他们跨越阴谋、误解与时间,最终找到的,不仅是彼此,更是那个被创伤隐藏起来的、真实的自己。
写作的过程,时常感到心痛,却又不断被治愈。
因为我深知,故事的结局,阳光总会驱散黑暗,爱与信念能弥合最深的裂痕。
这或许是我给予自己,也给予所有心中有过失落之人的一份祝愿:无论经历了什么,愿你终能穿过迷雾,与那个也许走散过、也许受伤了、但始终值得被爱与拥抱的自己,温柔重逢。
感谢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字符,它让我再次相信,所有看似迷失的,都只是在寻找归途。
而黎明,终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