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长大要成为“最好的人”:成绩第一,人缘最好,什么都要赢。真的长大才发现,没人能做到完美。有人比你聪明,有人比你漂亮,有人比你幸运——但这没关系。你不必是最好的,你只需是“你自己”:有点小缺点,有点小笨拙,却认真生活,用力爱人。原来接受“不完美”,才是真正的成熟。
23. 巷口的冰棍车
巷口的冰棍车是夏天的符号。老阿婆推着车,车斗里裹着棉被,掀开就是“沙沙”的冷气。“要根绿豆的”“要个奶油的”,小孩围着车吵,阿婆笑着递冰棍,手上的皱纹里都是慈。后来有了冰柜,却总觉得少点什么——原来怀念的不是冰棍,是夏天的热,是阿婆的笑,是拿着几毛钱就能买到的快乐。
24. 猫的心事
猫总在窗台看云。它蹲在那里,尾巴轻轻扫,眼神专注,像在想什么。有时突然跳下去,追着蝴蝶跑,跑着跑着又停下,歪头看天。它从不用说话,却把情绪写在脸上:饿了就蹭你手,烦了就躲进柜,开心了就翻肚皮。原来简单的快乐,是像猫一样:想睡就睡,想玩就玩,不纠结过去,不担心未来——活在当下,就好。
25. 旧信纸里的话
整理抽屉时,翻出封旧信纸。是高中笔友写的,字迹娟秀:“我们这里下雪了,你那边呢?”信纸边缘卷了角,背面有几滴泪痕——突然想起当年为了等信,每天跑收发室,拆信时心跳得快。后来有了微信,却再没写过信。原来有些心意,只有落在纸上才珍贵:一笔一划的认真,等待时的期盼,还有那句“见字如面”。
26. 学会“慢慢来”
曾总急着要结果:学东西想立刻会,做事想马上成,爱一个人想立刻拥有。后来才懂,慢才是常态。树要长几年才开花,酒要酿几年才香,感情要处几年才深。慢不是懒,是沉淀:慢慢来,才能把事做好;慢慢来,才能看清人心;慢慢来,才能在时光里,把日子过成诗。
清晨的鸟鸣
清晨被鸟鸣吵醒。趴在窗边看,几只麻雀在树枝上跳,叽叽喳喳,像在聊天。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落在它们身上,羽毛都发亮。突然觉得,不用设闹钟真好——自然会叫你起床,鸟儿会陪你醒。原来最治愈的声音,不是歌,是鸟鸣,是风声,是自然的呼吸声。
28. 爸爸的沉默
爸爸总很沉默。你获奖时,他只说“还行”;你离家时,他只说“注意安全”;你难过时,他只递杯热水。但你知道,他半夜会偷偷看你的奖状,会在你走后站在门口望很久,会在你打电话时,假装在忙却竖着耳朵听。原来父爱的深沉,不在嘴上,在行动里:他不说爱,却把爱藏在每一个沉默的瞬间。
秋天的落叶
秋天的落叶是温柔的。风一吹,黄的、红的叶就飘下来,像蝴蝶飞。踩在上面“沙沙”响,是秋天的声音。蹲下来捡片叶,脉络清晰,像谁用笔画的。突然想起小时候和爸爸扫落叶,他说“落叶归根,是回家了”。如今爸爸不在,落叶还在——原来离别不是结束,是换种方式陪伴:就像落叶,落在土里,滋养了树,也留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