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窑基的青石板上,泛起金色的光晕。阿砚早早来到制坯间,他挑选出一块细腻的高岭土,放在拉坯机上,双手轻轻扶住,随着拉坯机缓缓转动,指尖发力,泥土在他手中逐渐变成一只初具雏形的杯子。阿柚站在一旁,眼神专注地看着,不时递上工具,轻声说:“杯身弧度再柔和些,这样握着更舒服。”
与此同时,夏栀在不远处的桌前,正对着“初雪杯”的设计图仔细修改。她将梅花花瓣画得更加圆润,又用极细的笔触,在“初雪”二字的笔画边缘,添上了几丝若有若无的装饰线条,使其更显灵动。江逾白抱着一摞温度记录册走进来,找了个空位坐下,认真地梳理着之前烧冬瓷时的温度数据,不时在笔记本上写下要点和调整建议。
孩子们也没闲着,阿松和阿竹在院子里收集掉落的干树枝,准备晾干后用作窑柴。阿穗则在厨房里忙碌,熬制着修补坯体用的特制泥浆,那泥浆里掺了糯米汁和草木灰,能让修补处与坯体完美融合,毫无痕迹。
临近中午,周先生带着那位下单的女士来到窑基。女士穿着一身素雅的连衣裙,眉眼间满是期待。一进窑基,她就被院子里摆放的四季瓷吸引,忍不住凑近观赏,轻轻抚摸着瓷的表面,赞叹道:“这手艺太绝了,每一件都像有生命。”
阿砚放下手中的坯体,迎上前,微笑着打招呼:“您好,欢迎来到窑基。这是我们之前烧的四季瓷,您这次订的‘初雪杯’,我们已经开始准备了,拉坯这一步快完成了,您可以先看看坯体的雏形。”说着,他将刚拉好坯的杯子拿给女士。
女士接过杯子,小心翼翼地捧着,仔细端详,眼中满是惊喜:“这就是我女儿名字的载体啊,看着它一点点成型,真的好神奇。”夏栀也拿着设计图走过来,为女士讲解修改后的细节,女士听后不住点头:“太感谢你们了,没想到你们这么用心,连这么小的地方都考虑到了。”
随后,众人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阿穗端上了刚泡好的茶,用的正是之前烧好的夏瓷茶杯。茶香袅袅,周先生笑着说:“这次定制瓷,是老窑的新尝试,我们都想把它做到最好,让每一件定制瓷都成为独一无二的珍品。”女士连连称是,又询问了烧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阿砚和阿柚耐心解答,还带她参观了窑口和阴干房。
参观结束后,女士看着忙碌的众人,感慨道:“我原本只是想给女儿留个特别的纪念,没想到参与到这样一个充满温度的过程中。等‘初雪杯’烧好了,我一定要好好珍藏,以后也会跟女儿讲,这只杯子是怎么诞生的。”
送走女士后,阿砚回到制坯间,再次拿起坯体,开始进行精细的修坯。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手中的工具轻轻划过坯体表面,每一下都带着对这份“定制之约”的承诺。阿柚在一旁协助,为他递上湿布,擦去坯体上的细微瑕疵。
江逾白还在研究温度曲线,他根据“初雪杯”的坯体厚度和定制图案,重新调整了升温时间节点。他小声嘀咕着:“前期升温要更缓,避免杯身因受热不均而开裂;中期保温时间要适当延长,让釉料更好地融合。”
夏栀则继续完善设计图,她用不同颜色的彩铅,为“初雪杯”的最终成品绘出了模拟效果,金色的梅花在青灰釉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艳,“初雪”二字仿佛带着冬日的宁静与纯洁。
傍晚时分,余晖洒在窑基,给整个院子披上了一层暖橙色的薄纱。阿砚将修坯完成的“初雪杯”坯体放在架子上阴干,看着它,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这只小小的杯子,承载的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老窑与客人之间的一份信任,一份对传统手艺延续与创新的责任。
阿砚走进屋内,翻开《新叶记》,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定制之约启新程,坯体初成寄深情。老窑的火即将为这份特别的期待而燃,每一道工序、每一度火候,都将是我们倾注的心意。愿这只‘初雪杯’,带着窑基的温度,成为客人心中最温暖的珍藏。”
窗外,窑口的柴堆在余晖下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在静静诉说着老窑的故事,也预示着即将开启的新故事,将在这窑火的映照下,愈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