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砚台与玉的初遇
第二天早上,林砚舟特意提前了十分钟出门。走到巷口时,果然看见沈知珩靠在梧桐树下,背着书包,手里捏着本英语单词册。
“早。”林砚舟加快脚步跑过去,书包带在肩上颠得厉害。
沈知珩抬起头,晨光落在他睫毛上,像撒了层金粉:“早。”他合上书,往林砚舟这边靠了靠,“昨天的数学笔记,你要不要看?”
“可以吗?”林砚舟眼睛亮了亮。他知道沈知珩的笔记做得极好,字迹工整,重点标记得像幅思维导图。
“在书包里。”沈知珩侧身拉开拉链,露出里面整齐码着的课本,最上面放着个深蓝色的笔记本,“等下早读课给你。”
两人并肩往学校走,路过早点摊时,沈知珩忽然停下:“要吃包子吗?这家梅干菜馅的不错。”
林砚舟愣了愣,看着他走到摊前,买了两个热气腾腾的包子,递给他一个:“刚出锅的,小心烫。”
包子的温度透过油纸传到手上,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林砚舟咬了一口,梅干菜的咸香混着面香在嘴里散开,他偷偷看了眼沈知珩,发现对方正小口小口地吃着,嘴角沾了点面粉,像只偷吃东西的猫。
“你嘴角……”林砚舟伸手想指,又觉得不太好,手停在半空,有点尴尬。
沈知珩似乎明白了,抬手抹了把嘴角,指尖蹭到那点面粉,自己也愣了愣,随即耳根有点红:“谢了。”
早读课上,林砚舟把沈知珩的笔记本摊在桌上。纸页边缘有点卷,是经常翻动的样子,上面除了公式和例题,空白处还画着小小的示意图——比如用简笔画的小人解释运动学公式,用方框圈出的重点旁画着星星。
“你还会画这个?”林砚舟戳了戳那个举着杠铃的小人,忍不住笑了。
沈知珩从书本后面抬起头,眼神有点不自在:“画着玩的,方便记。”
“很可爱。”林砚舟真心实意地说。
沈知珩的耳尖又红了,赶紧低下头去看书,耳朵却竖得高高的,听着旁边林砚舟翻笔记的沙沙声,像踩在落满树叶的小路上。
上午的语文课,老师让小组讨论《诗经》里的句子。林砚舟和沈知珩被分到了一组,还有江叙白和陆景辞。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绝对是暗恋吧!”江叙白拍着桌子,“你看这思念的劲儿,跟我上次等外卖似的。”
陆景辞无奈地摇摇头:“是相思,但更偏向于君子间的惺惺相惜。”他翻开课本,指着注释,“这里的‘子衿’是指学子的衣饰,古人常用衣物代指人。”
苏砚礼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推了推眼镜:“我觉得,是把对方的东西看得很重要,就像……”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砚舟桌上的那片梧桐叶书签上,“就像很珍惜和对方有关的小物件。”
林砚舟的心轻轻跳了一下,下意识地看向沈知珩。对方正好也在看他,四目相对的瞬间,像有电流窜过,两人都慌忙移开视线。
“要我说,”江叙白没注意到这微妙的气氛,还在滔滔不绝,“最好的感情就是像沈知珩和林砚舟这样,一起做题,一起进步,多带劲!”
“谁、谁跟他……”林砚舟的脸一下子红透了,话都说不利索。
沈知珩却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嗯,一起进步挺好的。”
林砚舟猛地抬头看他,沈知珩的表情没什么变化,只是握着笔的手指,悄悄收紧了些。
午休时,林砚舟抱着画板去了美术室。他喜欢在午休时画画,阳光透过天窗洒在画纸上,连颜料都变得暖融融的。今天他想画那片银杏叶,刚调好了黄色,就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在画画?”是沈知珩的声音。
林砚舟赶紧把画纸往旁边挡了挡:“随便画画。”
沈知珩走过来,目光落在画纸上——一片半完成的银杏叶,叶脉用细笔勾勒得格外清晰,边缘还晕着点浅棕色,像真的被秋阳晒过。
“画得很好。”沈知珩的声音里带着点赞许,“比标本还像。”
“你怎么来了?”林砚舟有点紧张,手忙脚乱地想合上颜料盒。
“来拿东西。”沈知珩指了指美术室角落的储物柜,“我爷爷给我寄了个砚台,放在老师这儿了。”
他打开柜门,从里面拿出个用锦布包着的盒子。打开盒子时,林砚舟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墨香——是端砚特有的温润气息。砚台不大,上面刻着细密的云纹,边角被磨得很光滑,一看就用了很多年。
“这是我爷爷年轻时用的。”沈知珩轻轻抚摸着砚台的边缘,眼神柔和了许多,“他说,好的砚台能养墨,就像人能养心。”
林砚舟想起自己书包里那个爷爷送的砚台,是块普通的青石砚,上面刻着他的名字。他忽然从书包里翻出来,递到沈知珩面前:“我也有一个。”
青石砚很朴素,和沈知珩那个精致的端砚没法比,但沈知珩接过时,眼神格外认真,指尖轻轻碰了碰上面的刻字:“林砚舟。”他念出名字,声音低低的,像在品尝这两个字的味道。
“你的名字里也有‘砚’。”沈知珩抬起头,目光撞进林砚舟的眼里,“爷爷说,‘砚’是文房里最沉的物件,要慢慢磨,才能出好墨。”
林砚舟看着他手里的两块砚台,忽然觉得,自己和沈知珩就像这两块砚,一块温润,一块朴素,却在这一刻,被同一种墨香连在了一起。
窗外的蝉鸣忽然响了起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砚台上,映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