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握着手里的新手机,它冰冷光滑,像一块精心打磨过的黑色鹅卵石,却重得让她几乎难以承受。这不再是通讯工具,而是将她绑上战车的枷锁,是面向未知深渊的广播站。
她回到那个不再能带来安全感的家,反锁上门,背靠着门板缓缓滑坐在地。两部手机并排放在地上,一部连着她的过去,一部通向无法预知的未来。
她没有立刻动作,而是先拿出旧手机,打开备忘录,新建了一个加密笔记。标题:「观察记录与策略分析」。
她开始快速键入,将今晚的所有信息冷静地记录下来:
· 韩羽伤情: 惩罚形式-肉体伤害(割腕?),失血量大,可能与“任务失败严重性”及“积分拮据”相关。推论:系统惩罚具象化且残酷,需极力避免。积分至关重要。
· 蔡徐坤情报: 系统≈“规则代码”;漏洞:无法精准识别复杂矛盾情感;策略:利用真伪交织情感欺骗系统;新任务:运营社交媒体账号,收集“公众关注”能量。
· 朴智旻警告: “不要完全相信K”。待验证。保持最高警惕。
· 自身定位: 表面合作,扮演“被困扰又暗自悸动”的角色;真实目的:收集能量、展示价值、寻找漏洞。
写完这些,她混乱的思绪似乎清晰了一些。愤怒和恐惧被强行压缩成冰冷的燃料,驱动她进行下一步。
她拿起那部新手机,开机。界面极其简洁,预装了几个必要的社交软件和一个加密通讯软件,里面只有一个联系人:K。
几乎是立刻,K的信息就弹了出来,仿佛一直在等待。
K:账号已初步设置。用户名:@LinVei_Shadow (林薇的影子)。首发内容需模糊引发猜测,同时立住“困扰又悸动”人设。建议:窗外夜景图,配文需斟酌。
他连账号名都替她想好了。一个躲在影子里的身份。真是讽刺。
林薇走到窗边,掀起窗帘一角。窗外是城市平凡的夜景,远处楼宇的灯光和近处昏暗的街道。她举起手机,刻意让镜头角度显得有些偷窥感和不安定感,拍下了一张并不算美观、甚至有些模糊的照片。
然后,她开始构思文案。她需要扮演那个被蔡徐坤设定好的角色——一个被突然卷入风暴中心、有些无措、有些困扰,但又无法完全掩饰那一点点被顶级明星青睐所带来的、隐秘虚荣和悸动的普通女孩。
她抿紧唇,指尖在屏幕上敲打,又删掉,反复几次。最终,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一直以为生活是部乏味的默片,最近却突然被塞进了喧闹的剧场中央。灯光刺眼,台词陌生,看不透剧本也猜不透导演的心思。困扰#但偶尔……只是偶尔……也会好奇,下一幕会是什么?(配图:模糊的窗外夜景)”
这段文字巧妙地避开了具体人名,但“剧场”、“灯光”、“台词”、“导演”这些词汇,极易让人联想到娱乐圈,联想到她近日的遭遇。“困扰”和“好奇”的矛盾情绪也符合要求。
她将内容截图,先发给了蔡徐坤。
林薇:这样?
几分钟后,回复到来。
K:可。发布。
没有赞赏,没有评价,只有冰冷的许可。
林薇深吸一口气,像是按下炸弹的起爆器一样,点下了发布按钮。
几乎是在微博发出的瞬间,手机就开始疯狂震动起来。提示音、震动声密集得如同暴雨砸在铁皮屋顶上!
@、评论、点赞、私信……数字疯狂跳涨!
她强迫自己点开评论區。
“卧槽!正主出来了?!” “Shadow?影子?是在暗示自己是某人的影子吗?” “这说的就是最近的事吧?!被韩羽张颜齐围攻了?” “困扰又好奇?姐姐你这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 “这语气……怎么感觉还有点暗爽?” “吃人血馒头吧?蹭热度滚啊!” “只有我好奇下一幕是什么吗?@蔡徐坤@张颜齐 @韩羽 @朴智旻_BTS” “这夜景图好像有点熟悉,有人能定位吗?”(这条让林薇心头一紧)
舆论如同被投入巨石的蜂巢,瞬间炸开。猜测、谩骂、好奇、同情……各种声音交织成巨大的声浪,仿佛要将她这个小小的账号淹没。
她看着那飞速滚动的评论,胃里一阵翻腾。这种被无数陌生人审视、剖析、甚至恶意揣测的感觉,比面对明星本人更加令人窒息。这就是蔡徐坤要的“公众关注”能量?充满了负面的、混乱的、几乎能吞噬一切的力量。
就在这时,加密通讯软件响了。
K:关注度飙升。能量收集效率超出预期。保持这个方向。 K:下一个动作:点赞张颜齐引发争议的那条设计草图微博。不需评论。
林薇瞳孔一缩。点赞那条把她当成观察样本和灵感耗材的微博?这无异于公开表示某种程度的“认可”或“接受”,甚至会引来更多的谩骂!
但她没有犹豫。策略性合作。 她默念着。找到漏洞,才能摆脱。
她切回微博,找到张颜齐那条微博,手指悬在点赞按钮上片刻,猛地按了下去。
这一个赞,如同又在沸腾的油锅里滴进了一滴水。
评论区再次爆炸! “???还点赞?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这是承认了自己是灵感缪斯?” “看不懂了,这操作太骚了!” “@张颜齐,人家给你点赞了,不来回应一下?”
几乎在她点赞完成的下一秒,加密软件再次响起。
K:很好。张颜齐会有回应。注意接收。
他的话音未落,林薇的旧手机微信就弹出了一个新消息——来自那个齿轮头像的ZYQ。
ZYQ:啧。学会利用舆论了?看来‘价值’确实需要压力才能催化。 ZYQ:既然点了赞,那就再给你点‘灵感’。 ZYQ:[文件传输:Observation_Log_02.pdf] ZYQ:好好看看,你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
他又发来一个文件!这次是观察日志02?
林薇的心脏猛地一跳。她立刻点开文件。
这份PDF比之前的设计草图更加详细,更像一份冰冷的实验报告:
· 观测对象: 林薇
· 观测周期: 近期
· 行为模式更新: 初始逃避 -> 试探性反击(咖啡店反馈)-> 策略性合作(建立社交媒体)
· 情绪反应分析: 恐惧(高强度)、愤怒(高强度)、冷静(伪装?)、虚荣(初步显现?待观察)
· 价值评估: 对“公众关注度”能量吸收效率显著高于预期(+15%)。疑似存在“情感转化能量”的特质(待验证)。
· 备注: 观察者认为,高强度负面情绪(如愤怒、羞辱)可能比正面情绪更能激发其“价值”显现。建议后续任务可考虑针对性刺激。
林薇看着这份报告,浑身冰冷。张颜齐不仅把她当研究对象,甚至开始总结“刺激”她的方法论了!而报告里提到的“情感转化能量”……这是什么意思?
更让她心惊的是,这份报告的风格……虽然依旧疯狂,但比之前的设计稿注释要更系统、更冷静,甚至带着一种令人不适的“科学性”。这真的是完全出自张颜齐之手吗?还是说……这本身就是“系统”需要他提交的某种“任务报告”的一部分?
她忽然意识到,这些明星向她传递的信息,无论形式如何,其本质可能都是经过“系统”过滤或要求的!包括朴智旻的警告!它们既是情报,也可能本身就是“任务”或“陷阱”!
不要完全相信K。 情感转化能量。 高强度负面情绪刺激。
碎片化的信息在她脑中碰撞,却拼凑不出完整的真相,只让她觉得更加扑朔迷离,如履薄冰。
她必须更小心。每一步都可能是深渊。
她拿起新手机,再次发布了一条微博,依旧是扮演那个角色:
“看到了很多声音,好的坏的,理解的谩骂的。脑子很乱。困扰#但也许……这就是必须经历的代价?(配图:一杯被打翻的、狼藉的咖啡)”
这条微博再次引发了新一轮的解读和争论。
而她,只是冷静地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记录着公众反应的规律,分析着每一个可能的情报点,如同一个在最危险的实验室里记录数据的研究员。
她知道,舞台的幕布已经彻底拉开。而她这个被迫登台的演员,必须在聚光灯下和无数目光的审视下,跳好这支刀尖上的舞蹈。
直到找到那个能让她谢幕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