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军事战争小说 > 且乘苍澜净河山
本书标签: 军事战争 

前言

且乘苍澜净河山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像一把恐怖的屠刀骤然劈开中国东北的黎明;1937 年的卢沟桥枪声,又将战火的烈焰引向更多城市与乡村。在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中,日军的铁蹄踏过华北平原的麦田,碾过江南水乡的石桥,将无数像灵江城一样的城镇拖入炼狱。南京城墙上的弹孔至今仍在渗血,平顶山沟壑里的白骨从未真正安眠,重庆防空洞的阴影里,永远回荡着逃难者最后的喘息。

那些被强行征召的劳工在刺刀下筑起日寇的铁路,那些被掳走的慰安妇在屈辱中被抽尽最后一丝尊严,那些在 “三光政策” 中化为焦土的村庄,连狗吠声都成了绝响。历史的卷宗里,写满了 “731 部队” 的细菌实验报告,写满了潘家峪惨案的焚烧记录,写满了教科书上 “伤亡三千五百万以上” 这个冰冷数字背后,一个个像黎安母亲那样咳着黑血死去的平民,一个个像黎安姐姐那样在暴行中凋零的生命。

八十年前,当胜利的枪响终于在废墟上响起,幸存者从瓦砾中爬出,看着插遍街巷的红旗,最先想起的或许不是庆典,而是那些没能等到这一天的亲人 —— 就像黎安在灵江城的断壁残垣间,凝视着姐姐的遗体时,心中翻涌的不是仇恨的烈焰,而是对 “平安” 二字最痛彻的渴望。

这部小说里的灵江乃至其他的城市是虚构的,但它身上凝结着无数真实城镇的伤痕。黎安的绝望不是孤例,而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共同遭遇:他们本只想在田埂上种出一季好稻,在作坊里织出一匹粗布,却被战争连根拔起,抛入命运的血污。当周春渝们乘着汽轮逃离战场时,留下的不仅是破碎的城郭,更是普通人在乱世中无处安放的生存权。

写下这些文字,不是为了复述仇恨,而是为了让那些在历史尘埃中逐渐模糊的面孔重新清晰 —— 他们是凌晨挑水的货郎,是灯下缝补的农妇,是在码头扛活的少年,是所有 “只想有一口饭吃” 的平凡生命。他们的苦难不该被简化为历史课本上的铅字,他们的挣扎不该在八十年后的和平里被轻易遗忘。

今天,我们站在没有硝烟的阳光下,城市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朗朗读书,老人们在绿树成荫的公园里悠闲散步,年轻情侣手牵手漫步在灯火璀璨的街头,夜市上的叫卖声、商场里的欢笑声、家庭餐桌上的谈笑声交织成幸福的乐章。这一切,都是当年的“黎安”们梦寐以求的 “平安”。

让这些带着血痕的故事以小说的形式重生,是为了记住:和平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是无数黎安们失去一切后,用不屈的骨头撑起来的晴空。灵江城的废墟上终会生出新的草木,但我们必须先看清土壤里埋着的是什么 —— 是苦难,是抗争,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绝不低头的魂魄。

以此,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献给所有在战火中逝去的无辜者,也献给每一个珍惜当下安宁的人。

(为防止剧透,前言只给出少量的情节,敬请谅解。)

且乘苍澜净河山最新章节 下一章 作者团队小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