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场的双面镜》
1990年的夏天,《赌圣》片场的导演椅上,龙黛希正对着分镜本圈点批注。阳光透过帆布棚落在她肩头,钢笔在指间转得飞快,忽然停在“阿星初见绮梦”那页——旁边被周星驰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爱心,还写着“要像看见菠萝油刚出炉”。
“周先生,”她扬声喊,“你的批注比剧本还抢戏。”
周星驰从道具堆里探出头,手里还举着个假的特异功能发功器:“导演觉得不妥?那改成看见龙导演……呃,看见美女时的样子?”
他身后的刘镇伟笑得直拍大腿,张敏捂着嘴偷笑:“星仔这是怕龙导演扣工资呢。”
龙黛希没理他,转头对摄影说:“这场戏的光影要柔,绮梦(张敏 饰)出场时,镜头从她的高跟鞋往上推,阿星的脸得一半在阴影里,一半被阳光照着,显他那点又怂又馋的心思。”
她当导演的样子和写剧本时判若两人。写剧本时总在茶餐厅涂涂画画,喝咖啡加三勺糖;在片场却雷厉风行,盯着监视器能连轴转十二个小时,嗓门亮得能穿透现场的嘈杂,只有在周星驰忘词时,才会压低声线说:“记不住就即兴,你那脑子,编疯话比背台词灵。”
有场戏是阿星用特异功能帮绮梦赢钱,周星驰突然加了段“发功时打了个喷嚏,把桌上的骰子吹成顺子”的戏码。张敏没忍住笑场,龙黛希却在监视器后喊“好”:“就这么来,荒诞里带点真,才是阿星。”
收工后,周星驰跟着龙黛希回导演帐篷,看她对着《魔女》的剧本发呆。那是她为永盛准备的新片,讲一个表面温婉的女医生,实则是秘密组织培养的杀手,手术刀既能救人,也能索命。
“这个女主,得有两副面孔。”龙黛希用笔在纸上画了个一半微笑一半冷笑的女人,“温柔时像水,狠起来像冰,观众要到最后才看清她的真身。”
周星驰指着剧本里“女医生在手术台上反杀仇家”的桥段:“够狠,比《赌圣》带劲。”
“你想客串吗?”龙黛希抬头,“有个被她救过的病人,到最后才发现她的秘密,戏份不多,但得演得够傻够真。”
“演!”他答应得飞快,“能被龙导演导的戏‘杀’一次,值了。”
《赌圣》杀青那天,票房预售数据传回来,向华强在电话里笑得爽朗:“黛希,星仔,这戏要爆!《魔女》的投资,永盛加倍!”
周星驰看着龙黛希把《魔女》剧本放进文件袋,忽然说:“其实我早知道你能当导演。你改剧本时,总在页边画镜头角度,比正经导演还专业。”
她笑了,指尖划过他写的那个爱心批注:“其实我也早知道,你演的阿星能火。傻气里藏着的认真,观众看得懂。”
帐篷外,张敏和刘镇伟在收拾道具,夕阳把片场的影子拉得老长。龙黛希忽然想起刚接导筒时的忐忑,是周星驰塞给她一颗糖说“你比谁都懂戏”,也是他在她骂完场记后,默默递上一杯热奶茶。
《魔女》的开机日期定在秋天,剧本扉页上,龙黛希写下:“好的故事,要让观众笑着笑着屏住呼吸,怕着怕着忽然心疼。”旁边,周星驰画了个举着手术刀的小人和一个傻笑着的病人,像在提前预演那场迟来的对决。
永盛的十年之约才走了第一步,可龙黛希知道,只要身边有这个愿意陪她在喜剧里撒野、在悬疑里较真的人,不管是《赌圣》的荒诞,还是《魔女》的锋利,都能拍出最动人的模样。
片场的灯还亮着,下一场戏的布景正在搭建。属于他们的光影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