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学校后,班主任在操场接到同学们后带回自己班,开了个小班会,因为还有三天就到中秋节了,校长干脆把军训后的三天合并到中秋节里,一共放假五天,直到下周二返校正常上课,彼时同学们都欢呼雀跃的,另外住宿的同学下周二下午返校时把床铺都带上,还要收拾好宿舍卫生……小君老师哇啦哇啦说了一大堆,本来不到十分钟的班会,他硬是开了半个小时,终于结束了,大家都纷纷离开了学校
沈悦和路遥刚要出教室门,就被沐磊和许炎叫住了“沈同学,路同学,等一下,我们一起走”沐磊和许炎快速走到她们身旁
“沐同学,许同学,我们应该,不顺路吧”路遥皱着眉很疑惑
沐磊一脸无辜的看着沈悦和路遥“谁说的,我跟许炎都住在花园苑,我记得路遥之前说过,你们俩都住在星月苑,是吧”
沈悦点了点头“是啊,怎么了”
沐磊微笑着说“花园苑就在星月苑隔壁啊,两个小区离得这么近呢,当然顺路了,走吧,一起回”
沈悦想了想确实是,就和路遥,沐磊,许炎,一起坐公交回家了
四个人在车上又说有笑的,很快就到站了,沐磊和许炎先下了车, 下一站沈悦和路遥才下车的,俩人一起到楼下买了杯奶茶,一路上都在讨论沐磊和许炎,不多时就到家了
五天的假期,沈悦有两天都是宅在家过的,剩下的三天沈悦是在乡下爷爷奶奶家过的
中秋的晨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沈悦的脸上。她揉揉眼睛,看了一眼床头的闹钟——才六点半,比平时上学起得还早。
“悦悦,起床啦!我们要早点出发,不然高速该堵车了。”张女士在厨房里喊道,煎蛋的香味已经飘满了整个屋子。
沈悦伸了个懒腰,听见隔壁房间传来弟弟沈嵘和妹妹沈荣荣嬉笑打闹的声音。看来全家人都已经醒了,为回爷爷奶奶家过中秋而兴奋不已。
“浩浩,别往书包里塞那么多玩具,就住两天。”沈同志一边整理行李一边说,“荣荣,你的作业带了吗?假期结束后就要交了。”
四岁的弟弟和八岁的妹妹顿时安静下来,互相做了个鬼脸。
早餐桌上,妈妈分配任务:“悦悦,你负责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浩浩,荣荣,把自己的背包整理好;爸爸最后检查电源煤气。”
沈悦喜欢这种全家人各司其职的感觉。中秋回爷爷奶奶家是家里的传统,从她记事起就从未间断过。即使爸爸工作再忙,妈妈总是提前两周就把时间安排出来。
高速公路果然已经排起了长龙。爸爸无奈地拍拍方向盘:“就知道会这样,每年中秋都堵。”
“没关系,咱们有零食!”妈妈从袋子里掏出自制的小饼干和水果。
后座上,沈嵘和沈荣荣为了一块兔子形状的饼干争抢起来。
“我是弟弟,应该给我!” “我是姐姐,你应该让着我!”
沈悦坐在他们中间,叹了口气:“别吵了,掰开一人一半不就行了?”
妈妈从前座回头笑道:“悦悦长大了,真有个姐姐的样子了。”
车流缓缓移动,沈悦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起伏,远处偶尔闪过一两个已经挂满果实的柿子树。
“记得吗,悦悦,你小时候回奶奶家,非要爬那棵柿子树,结果下不来,哭得惊天动地。”爸爸笑着说。
“后来是爸爸架梯子把你抱下来的。”妈妈补充道。
浩浩荣荣听得津津有味:“姐姐也会哭鼻子吗?” “我还以为只有我们会呢!”
全家笑成一片。沈悦脸红了,但心里暖暖的。这些糗事已经成为家庭传说,每年中秋都会被拿出来讲一遍。
到达时已近正午。车刚拐进巷口,沈悦就看见爷爷奶奶站在小院门前翘首以盼。沈嵘和沈荣荣已经迫不及待地解开安全带。
“爷爷奶奶!”车还没停稳,姐弟俩就冲了出去。
“慢点慢点,”奶奶张开双臂,将两个孩子搂个满怀,“长高了,都长高了!”
爷爷站在一旁呵呵地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了幸福的扇形:“路上堵了吧?饿不饿?你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准备饭菜了。”
小院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墙角那棵老桂花树开得正盛,金黄的小花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甜香。葡萄架下摆着那张磨得发亮的木桌,上面已经放了好几盘凉菜。
“先洗手吃饭!”奶奶招呼道。
午餐丰盛得像是年夜饭。红烧肉、清蒸鱼、蒜蓉青菜、玉米排骨汤...全是爷爷奶奶的拿手菜。沈嵘吃得满嘴是油,沈荣荣则专注地挑着辣椒,她不喜欢吃辣椒,生怕错过任何一口。
“慢点吃,没人跟你们抢。”妈妈嘴上这么说,却不停地给孩子们夹菜。
饭后,奶奶宣布:“今年咱们自己做月饼。”
“太好了!”沈荣荣跳起来,“我要做小兔子形状的!”
厨房里顿时热闹起来。奶奶负责和面,妈妈准备馅料,小雨带着弟弟妹妹有模有样地学着包月饼。
“姐姐,我的馅漏出来了!”沈嵘求助道。 “因为你放太多了,贪心鬼。”沈悦笑着帮他修补。
爸爸和爷爷在院子里挂灯笼。红色的大灯笼被一个个点亮,虽然天还没黑,但那暖红的光已经透出节日的喜庆。
“今年我改进了月饼模具,”爷爷得意地向大家展示他的新发明,“看,压出来的月饼上有咱们全家人的生肖图案。”
“真厉害!”沈嵘崇拜地说,“爷爷什么都会做!”
傍晚时分,最重要的仪式开始了——摆供桌。奶奶指挥大家将方桌抬到院子中央,铺上绣有明月图案的红布。
“为什么要摆这么多吃的给月亮呀?”沈嵘好奇地问。
“这是为了感谢月亮娘娘赐给我们丰收和团圆。”奶奶耐心解释,“传统不能丢,感恩的心意最重要。”
当一轮明月缓缓爬上东边屋檐,清辉洒满小院,全家人在爷爷带领下向明月三鞠躬。沈荣荣和沈嵘学得格外认真,虽然沈嵘中途忍不住偷瞄了一眼供桌上的月饼,被沈悦抓个正着。
仪式结束后,终于到了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吃月饼,赏明月。
奶奶端出刚沏好的桂花茶,妈妈切分月饼。沈悦咬下一口自己包的月饼,虽然形状不太美观,但味道出奇的好。
“看,月亮里的玉兔好像在朝我们招手呢。”小星指着明月说。
爷爷笑起来:“你爸爸小时候也这么说,非要我们给他找梯子,说要爬上去和玉兔玩。”
“现在不会啦,”爸爸不好意思地撇嘴,“我知道月球上没有玉兔。”
“但传说有传说的美,”奶奶接过话,“科学告诉我们月亮是什么,传说告诉我们月亮意味着什么。这两样不冲突。”
大人们聊起家常,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爸爸忽然提议:“我们来玩飞花令吧!带月字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妈妈抢先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沈悦接上。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爸爸摇头晃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沈荣荣急忙跟上。 “月...月...”沈嵘急得小脸通红,“月亮圆又圆!” 全场爆笑,奶奶搂过沈悦:“这个最好,最简单最真实!”
这时邻居家开始放烟花了,绚丽的色彩在夜空中绽放。沈荣荣和沈嵘兴奋地跳起来,爸爸赶紧捂住沈嵘的耳朵,怕他被巨响吓到。
“我们也来放灯吧!”爷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孔明灯。
一家人在灯上写下祝福,然后小心翼翼地点燃。当热气充满灯囊,大家一齐放手,孔明灯缓缓上升,带着愿望飞向明月。
“我写了希望爷爷奶奶健康长寿。”沈悦小声说。 “我写的是希望考试得一百分。”沈荣荣坦白。 “我希望每年中秋都能这样团圆。”沈嵘的话让大人们心里一暖。
夜空中的孔明灯越来越多,邻居们也都加入了放灯的行列。点点灯火升腾,与星辰交织,如梦似幻。
晚风渐凉,奶奶给大家加了件外套。茶壶里的水续了又续,话题从家常里短转到爷爷奶奶年轻时的中秋回忆。
“那会儿物资匮乏,一个月饼要分好几个人吃,但幸福感一点也不少。”爷爷回忆道。 奶奶点头:“是啊,现在什么都有了,最重要的是团圆的心没变。”
沈嵘已经开始打哈欠,但仍然强撑着眼皮不肯睡觉。沈荣荣则已经靠在妈妈腿上半梦半醒。
月亮渐渐升至中天,明亮如镜,仿佛真的能照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明年还要回来过中秋。”沈悦突然说。 “当然,”爸爸摸摸她的头,“这是咱们家的传统,永远不变。”
收拾庭院时,全家人一起动手。大人收大件,孩子们帮忙拾小物,连睡眼惺忪的沈嵘和沈荣荣也坚持要尽一份力。
回到房间,沈悦推开窗户,让月光流淌进来。她看见爸爸妈妈轻轻搀扶着爷爷奶奶回房,沈荣荣和沈嵘已经困得东倒西歪,却还手拉着手。
躺在床上,沈悦回想这一天的点点滴滴——奶奶包饺子的娴熟手法,爷爷讲述传统时的认真神情,弟弟妹妹的天真烂漫,爸爸妈妈眼中的欣慰,夜空中升起的孔明灯......
月光透过窗棂,在床前洒下一地银白。沈悦忽然明白了中秋的真谛——不是完美的月亮,不是精致的月饼,而是家人团聚的温暖,是代代相传的记忆,是平凡生活中闪烁的光点。
在桂花余香和月光清辉中,沈悦沉入梦乡,嘴角仍带着笑意。隔壁房间,沈荣荣沈嵘的梦话也带着笑意,似乎在梦中继续着这个美好的中秋夜。
月圆人团圆,这就是中秋最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