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初雪轻轻覆盖了美院附中的画室窗棂。周小菲放下画笔,呵出的白气在玻璃上晕开一片朦胧。她正在完成一组新的连环画,讲述五个少年在不同城市的生活。
画中,许明在音乐学院的琴房里对着谱纸蹙眉;陈浩在体育学院的球场上加练到深夜;陆毅在复健中心艰难地迈出每一步;许晓晴在导演工作坊里激烈地讨论;而她自己在画室里,描绘着所有这些遥远的场景。
"小菲,"室友推门进来,"有你的快递。"
包裹上没有寄件人信息,打开却是一件令人惊喜的礼物——五个城市的夜空照片,用星轨连成同一个图案。每张照片背面都有一行小字: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 - 我们仍在同一片星空下"
周小菲立即认出这是许晓晴的笔迹。她翻开最近的作品,发现在不自觉间,自己早已在每幅画的夜空里画下了相同的星轨。
与此同时,许明正在音乐学院的图书馆里翻阅父亲的旧乐谱。在《秋日私语》的谱边,他发现了一行新添的小字:"给小菲:请为这段旋律配图"。显然是父亲的字迹。
他拍照发到群里,不到一小时就收到了周小菲的素描——一片梧桐叶在五线谱上飘落,叶脉正好对应着主旋律的走向。
这个意外的合作启发了所有人。陈浩发来一段篮球击地的节奏谱,陆毅上传复健时构思的轮椅舞步,许晓晴则分享了新剧本的片段。他们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不同艺术形式在云端碰撞,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
寒假前夕,许晓晴收到瑞士组委会的再次邀请。这次不是求学,而是希望她带领团队参加国际青年戏剧节。附件里特别注明:"我们很欣赏《交叉小径》的创作理念,期待看到你们的新作。"
她将邀请转发到群里,附言:"这一次,我们不必选择。"
回复接踵而至。许明发来一段融合了五个城市声音的音频,陈浩设计了全新的肢体戏剧方案,陆毅写出了关于"距离"的独白,周小菲则构思了可折叠的流动舞台。
最令人惊喜的是许父的参与。他不仅为演出谱写了新曲,还联系了当年乐队的老友——如今分散在各大音乐学院任教——为孩子们提供专业指导。
"这就是成长的意义,"他在视频通话里说,"不是独自远行,而是带着所有人的祝福走向更远的地方。"
---
除夕夜,五个年轻人通过视频连线完成了新作的第一次"云端排练"。
许明在北京的琴房弹奏主题曲,陈浩在上海的体育馆演示动作设计,陆毅在成都的复健中心展示轮椅舞步,周小菲在杭州的画室呈现视觉概念,许晓晴在广州的剧场协调全场。
当零点钟声敲响,五地的烟花同时在夜空绽放。他们不约而同地静默片刻,听着听筒里传来的、不同城市的钟声与欢呼。
"还记得那个暴雨夜吗?"许晓晴突然开口,"当时我们说,要让这个剧团永远继续下去。"
"现在它真的做到了。"陈浩在镜头前举起篮球,上面新增了几所大学的校徽。
许明弹起《裂缝中的协奏曲》的新篇章,旋律里融入了这几个月来各自经历的点点滴滴。周小菲同步展示着为此创作的画作,画中五个少年的身影在星空下渐渐长大,但牵着的手从未松开。
"明年夏天,"陆毅说,"我们要在瑞士的舞台上重聚。"
这个约定像一颗种子,在五个城市同时生根发芽。他们知道,分离只是让舞台变得更大,让创作拥有了更多可能。而那些看似遥远的距离,终将在某个时刻,成为作品中最动人的部分。
夜深了,视频通话即将结束。在道别之前,许明突然说:"等一下。"
他弹起一段熟悉的旋律——是毕业演出那晚,他们在暴雨中即兴创作的那首终曲。其他四人自然而然地加入,仿佛这几个月的分离从未存在。
音符在五座城市间流转,编织成看不见的网。在这个寒冷的冬夜,他们再次证明了:真正的舞台从不需要固定的场地,只要心中有想要诉说的故事,哪里都可以是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