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听着那渐行渐近的马蹄声,心中明白,一场恶战即将来临。他迅速整理好思绪,转身对屋内的李夫子等人说道:“想必是权贵们又有新动作了,我们必须尽快想好应对之策。此次朝堂交锋,只许胜不许败。”众人纷纷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姜赋深吸一口气,大步迈向门外,准备迎接未知的挑战。
与此同时,在京城一处隐蔽的宅院里,几位权贵正围坐在一起,脸上满是阴鸷。礼部侍郎王崇率先开口:“那姜赋着实可恶,改革试行竟真让他做出了些成效。”户部尚书赵康冷哼一声:“哼,不能再让他如此得意下去了,得想个法子,彻底扳倒他的改革。”禁军统领孙霸拍了拍桌子,粗声粗气地说:“要不,直接派人暗中做掉他?”丞相林渊瞪了他一眼:“蠢货,如今姜赋在朝堂上已有一定声望,贸然杀他,定会引起皇帝怀疑。我们得用更巧妙的法子。”
几人商议一番后,决定买通试行地区的一些地方官员。这些官员平日里便对改革心存不满,在权贵们的重金诱惑下,很快便答应配合。他们按照权贵们的指示,在试行地区故意制造混乱。集市上,有人故意哄抬物价,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农田里,本该发放的新种子被偷偷换成劣种,使得庄稼收成大减。百姓们不明就里,只道是改革出了问题。
这些被买通的官员见时机成熟,便联名写了告状信,快马加鞭送往京城。信中歪曲改革成果,称姜赋的改革使得地方民不聊生,混乱不堪。皇帝收到这些告状信后,眉头紧皱,心中再次对改革产生了怀疑。
这日早朝,气氛格外压抑。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将那几封告状信扔在朝堂之上,怒声道:“诸位爱卿,这是怎么回事?试行地区竟乱成这般模样,姜赋,你作何解释?”姜赋心中一沉,他知道,这定是权贵们的阴谋。他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恳请彻查此事,这些告状信所言绝非事实。改革试行以来,试行地区本已初见成效,定是有人从中作梗。”
丞相林渊站出来,阴阳怪气地说:“姜大人,空口无凭,你说有人作梗,可有证据?如今试行地区混乱,百姓受苦,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陛下,臣以为,改革之事需从长计议,当务之急,是暂停改革试行,安抚百姓。”其他几位权贵也纷纷附和。
皇帝犹豫片刻,最终下令:“姜赋,朕命你三日内查明真相。在此期间,改革试行暂停。若查无实据,你难辞其咎。”姜赋心中焦急,但也只能领命。
退朝后,姜赋回到府邸,心中烦闷。李夫子安慰道:“贤侄,莫要气馁,我们定能找到证据,拆穿权贵们的阴谋。”姜赋点点头:“李夫子,我已让柳瑶暗中调查,想必很快就会有消息。只是这三日时间紧迫,我们得尽快想出应对之策。”
此时,柳瑶匆匆赶回,带来了一些线索。原来,她通过江湖人脉,打听到了一些权贵与被买通官员之间的往来。姜赋看着手中的线索,眼神逐渐坚定:“有了这些,我们便有了反击的底气。只是,还需找到更确凿的证据,才能让皇帝彻底相信我们。”
接下来的两天,姜赋与柳瑶、张平等人四处奔波,终于找到了权贵们与被买通官员之间的书信往来,信中详细记录了他们的阴谋。姜赋拿着这些证据,心中既有喜悦,又有担忧。喜悦的是终于有了能证明自己清白的东西,担忧的是不知皇帝是否会相信他,是否会重新启动改革试行。
到了皇帝规定的第三日,姜赋早早便来到了朝堂,等待着一场艰难的辩论。他深知,这场辩论将决定改革的命运,也决定着他在朝堂上的未来。
姜赋站在朝堂中央,手中紧紧握着那些证据,心中默默想着应对之策。他看着高高在上的皇帝,又扫视了一眼周围那些或幸灾乐祸或忧心忡忡的大臣们,深吸一口气,准备迎接这场决定改革命运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