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深知,接下来林渊定会有所动作。他起身叫来柳瑶,低声吩咐着:“林渊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大理寺少卿那边恐怕有危险,你暗中带人保护好他,务必保证调查顺利进行。”柳瑶点头,眼神坚定:“大人放心,我定不辱使命。”姜赋望着柳瑶离去的背影,暗暗握紧拳头,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几日后,早朝时分。金銮殿内,烛火摇曳,晨光透过殿门的缝隙,洒在金砖地面上。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各异,或交头接耳,或正襟危立。姜赋站在群臣之中,神色平静,可内心却如波涛翻涌,他知道,今日将是一场硬仗。
随着太监那悠长的“皇上驾到”声,皇帝身着龙袍,迈着沉稳的步伐登上龙椅。众人纷纷跪地高呼万岁。待皇帝入座,姜赋深吸一口气,踏出一步,高声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皇帝目光落在姜赋身上,微微点头:“姜爱卿,有何事但说无妨。”
姜赋从袖中掏出那封密信,双手高举过头:“陛下,臣近日查获楚相林渊与北方游牧部落勾结的铁证,此乃密信一封,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目光在姜赋与林渊之间来回穿梭。林渊站在一旁,脸色骤变,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恢复镇定,冷哼一声:“姜赋,你休要血口喷人!老夫一心为国,怎会做出此等叛国之事,这必是你伪造的证据,妄图污蔑老夫!”
姜赋并未理会林渊的指责,而是将密信呈给太监,由太监转呈至皇帝手中。皇帝展开密信,眉头逐渐紧锁,脸色愈发阴沉。看完密信,皇帝将信重重拍在龙案上,怒视林渊:“林渊,你还有何话说?”
林渊扑通一声跪地,高呼冤枉:“陛下,这信定是姜赋伪造,他为了推行那荒谬的改革,不择手段,妄图陷害老臣,还望陛下明鉴啊!”
姜赋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此信绝非伪造,信中提及与北方游牧部落约定的粮草接应时间、地点,以及事成之后对方许以的好处,皆与近日边关传来的情报相符。且此信的纸张、墨汁,皆为林相府常用之物,臣已请专人鉴定。”
众大臣听闻,再次哗然。有人面露震惊,有人则若有所思。御史大夫郑直站出,拱手道:“陛下,此事关乎重大,不可轻信一面之词,还需彻查才是。”
姜赋看向郑直,心中明白他秉持中立,此时说话也是出于谨慎。他道:“郑大人所言极是,臣恳请陛下派人详查,若有半句虚言,臣愿以死谢罪。”
皇帝沉思片刻,道:“此事交由大理寺少卿彻查,务必查明真相。若林渊当真勾结外敌,朕绝不姑息!”
林渊心中大急,却又不敢再强行狡辩,只能暗暗咬牙,思索对策。
退朝后,大臣们三三两两走出金銮殿。支持姜赋的官员围在姜赋身边,纷纷称赞他勇气可嘉。而林渊的党羽则面色阴沉,匆匆离去。
姜赋回到府中,并未因朝堂上的进展而放松警惕。他深知,林渊不会轻易认输,接下来的日子必定更加艰难。
夜晚,姜赋坐在书房,烛火跳动。他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思索着下一步的计划。此时,柳瑶悄然进入书房。
“大人,大理寺少卿那边已安排妥当,我亲自带人暗中保护,定不会让林渊的人得逞。”柳瑶轻声说道。
姜赋点头,目光坚定:“好,辛苦你了。林渊必定还会有其他动作,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改革之路虽艰难,但我定要走下去。”
柳瑶看着姜赋坚毅的侧脸,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大人放心,无论遇到何事,柳瑶都会追随大人左右。”
姜赋转头看向柳瑶,微微一笑:“有你相助,是我之幸。如今证据已出,朝堂局势也因此改变,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推进改革。只是林渊的惩罚尚未可知,改革之路也充满变数。”
姜赋深知,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林渊在朝中经营多年,势力庞大,即便有了这铁证,他也可能垂死挣扎。而改革之事,本就触动了许多世家大族的利益,如今又因林渊之事,朝堂更加混乱,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让他倍感压力。但他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坚信,只有改革,才能让大楚王朝摆脱困境,走向繁荣。
此时,一阵寒风吹过,吹得窗户纸沙沙作响。姜赋起身,关上窗户,看着窗外夜色,仿佛看到了未来的重重挑战,但他的眼神中,只有坚定与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