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在书房内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突然,一名下属匆匆来报,说派出去调查改革政令执行情况的人传来消息,各地推行困难重重。姜赋眉头紧锁,深知守旧势力的暗中阻力已然显现,一场更为艰难的斗争即将来临,而他,必须找到破局之法。
京城的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姜赋堆满公文的书案上。姜赋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拿起一封刚刚送来的公文。展开一看,上面的内容让他脸色愈发凝重。这是来自南方某州的公文,本应按照改革政策大力推行的新农田水利建设,却毫无进展。公文里言辞闪烁,只说遇到了些“难处”,却并未提及具体缘由。
姜赋深知,这所谓的“难处”背后,定是守旧势力在作祟。他起身,在书房内来回踱步,木地板被他踩得嘎吱作响。“这些人,表面上不敢再公然反对,却在暗地里搞这些小动作。”姜赋低声自语,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另一处深宅大院中,几位世家大族的家主正围坐在一起,面色阴沉地商讨着对策。“姜赋那小子,居然在朝堂上澄清了谣言,坏了我们的好事。”一位身着华服的老者,狠狠地将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茶水溅得到处都是。“不能就这么算了,得想个法子,让他的改革推行不下去。”另一位中年人附和道,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他们商议一番后,决定利用自己在地方上的人脉,给那些地方官员施压,让他们对改革政策阳奉阴违。于是,一道道指令通过隐秘的渠道,传向了各地官府。
在偏远的山阳县,县令王大人正坐在县衙的书房里,对着桌上的改革政令愁眉不展。他本是个有些抱负的官员,起初对姜赋的改革政策也颇为认同。但就在昨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京城权贵的密信,信中言辞威胁,若他敢认真推行改革,必将让他仕途不保。王大人手中的信笺被汗水浸湿,他的内心在挣扎。一边是自己的仕途,一边是心中的正义。最终,他长叹一声,将改革政令锁进了柜子里。
此后,山阳县的改革便陷入了停滞。原本计划修缮的道路依旧坑洼不平,新的商业税政策也无人执行。百姓们对此议论纷纷,却又无可奈何。
姜赋派出的调查人员也在各地遭遇了重重阻碍。在青州,调查员李武刚到当地,准备去查看新办工厂的运营情况,就被一群不明身份的人拦住了去路。为首的大汉满脸横肉,手持长刀,恶狠狠地说:“识相的就赶紧滚,别在这里多管闲事。”李武毫不畏惧,大声质问:“你们是什么人?竟敢阻拦朝廷公务。”话未说完,那群人便一拥而上,对李武拳打脚踢。李武奋力反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被打得遍体鳞伤,只能狼狈地逃离。
类似的情况在各地不断上演。调查人员有的被威胁,有的被暗中跟踪,还有的甚至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姜赋收到这些消息后,心中既愤怒又无奈。他明白,守旧势力这次是铁了心要破坏改革,而自己面临的局面也愈发严峻。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姜赋决定召集支持改革的亲信们,共同商讨对策。夜晚,姜赋府邸的密室里,烛光摇曳。亲信们围坐在一起,面色凝重。“如今改革政令推行受阻,调查人员也无法正常工作,大家有什么想法,都说说吧。”姜赋率先开口,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
一位年轻的谋士站起身来,拱手说道:“大人,依我之见,我们可以从那些摇摆不定的地方官员入手。派人去游说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改革的好处,或许能让局面有所改观。”姜赋微微点头,陷入沉思。
这时,另一位亲信皱着眉头说:“可是大人,那些官员大多畏惧守旧势力的权势,只怕我们的人还没开口,就被他们赶出来了。”众人听了,都不禁露出担忧的神色。
姜赋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要试一试。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调查人员的保护,不能让他们再受到伤害。另外,还要密切关注守旧势力的动向,看看他们下一步还会有什么动作。”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姜赋派出的说客们前往各地时,大多数地方官员都闭门不见。少数几个见了面的,也是敷衍了事,根本没有合作的诚意。姜赋得知这些消息后,心中烦闷不已。
就在姜赋一筹莫展之时,一封加急信件送到了他的手中。信是从边关传来的,信中说北方游牧部落又在蠢蠢欲动,似乎有大规模南侵的迹象。姜赋看完信后,心中一沉。改革尚未成功,边关又传来危机,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姜赋深知,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若不能尽快突破守旧势力的阻碍,让改革顺利推行,增强国力,大楚王朝必将面临内忧外患的绝境。他再次在书房内踱步,窗外的月光洒在他身上,映出他坚毅的身影。他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一定要让改革继续下去,为大楚王朝找到一条生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姜赋一边关注着边关的局势,一边绞尽脑汁地思考应对守旧势力的办法。他不断地调整策略,试图从各个方面突破困境。然而,守旧势力的暗中阻力依旧如同一堵高墙,横亘在他面前,让他举步维艰。
姜赋该如何突破这重重阻碍,让改革重新走上正轨?这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而他,必须尽快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