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看着众人,神色凝重地说道:“守旧势力已经开始打压舆论攻势,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解救被抓的文人墨客,扩大舆论影响,刻不容缓。大家各自准备,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展开行动。”众人纷纷应下,带着坚定的决心,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姜赋深知,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耽搁。他迅速与盟友们再次梳理了计划,详细部署着每一个环节。“张兄,你带领一部分人,暗中联络那些支持改革的商户,让他们在各自的店铺张贴支持改革的告示,以商业的力量声援我们。”姜赋目光坚定地看向一位身形魁梧的男子。
“李姐,你和几位身手好的兄弟,想法子混入关押文人墨客的地方,寻机将他们解救出来。行动务必小心,切不可打草惊蛇。”姜赋又转头对一位眼神锐利的女子吩咐道。
安排妥当后,众人迅速散去,各自奔赴任务。姜赋则乔装打扮,悄悄前往朝堂官员常去的茶楼,试图探听朝堂上的风声。
此时,京城的街道上,百姓们已纷纷响应姜赋的号召。只见一群群百姓手持标语,上面写着“支持改革,还民安康”“打破旧制,兴国安邦”等字样。他们呼喊着口号,声音震天,游行队伍如潮水般涌动。
“改革才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那些守旧的家伙,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挥舞着手臂,激动地喊道。
“对!我们要让朝廷听到我们的声音,不能再让那些权贵肆意妄为!”旁边一位年轻的后生也跟着附和。
游行的队伍中,有老人,有孩子,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却都怀着对改革的期盼。队伍所到之处,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不少原本观望的人,也被这热烈的气氛感染,纷纷加入其中。
与此同时,各地的城镇也掀起了声援改革的热潮。在南方的一座小城,百姓们聚集在县衙门口,要求县官向上传递他们支持改革的意愿。“大人,您看看吧,这都是大家伙儿的心声,改革势在必行啊!”一位乡绅模样的人,恭敬地将一份联名信递给县官。
朝堂之上,官员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搅得人心惶惶。一些原本立场模糊的官员,此时也陷入了沉思。“这民间的呼声如此之高,看来改革之事,不能再一味地抵制了。”一位中年官员皱着眉头,小声地对身旁的同僚说道。
“哼,不过是些被煽动的愚民罢了,岂能左右朝廷的决策。”一位身着华丽朝服的官员,不屑地哼了一声。
然而,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重新审视改革的利弊。他们私下里相互交流,讨论着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若改革真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倒也不失为一条出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捋着胡须,缓缓说道。
守旧势力自然也察觉到了这股对他们不利的舆论压力。丞相林渊坐在书房中,脸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这些刁民,竟敢如此胆大妄为,背后定是有人在煽动。”他咬牙切齿地说道。
“丞相,据查,这一切都是姜赋那小子在背后策划的。他鼓动百姓,想要逼迫我们就范。”一位幕僚小心翼翼地说道。
“姜赋!”林渊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跟着颤抖起来。“此人不除,终究是个大患。传令下去,加大对姜赋等人的搜捕力度,同时,想办法抹黑他们,让百姓看清他们的真面目。”
另一边,姜赋在茶楼中听到了朝堂上官员们的种种议论。他心中暗喜,舆论攻势已经初见成效,但他也清楚,守旧势力绝不会轻易妥协,一场更激烈的较量即将来临。
姜赋回到秘密联络点时,负责联络商户的张兄已经传来消息,大部分商户都愿意配合张贴告示。而前去解救文人墨客的李姐等人,却还没有消息。姜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隐隐有些担忧。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姜赋警惕地握紧佩剑,轻声问道:“谁?”
“是我,李姐。”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
姜赋赶忙打开门,只见李姐等人搀扶着几位文人墨客走了进来。“姜公子,我们成功了!不过,在解救过程中,还是惊动了一些守旧势力的爪牙,估计他们很快就会追来。”李姐说道。
姜赋看着几位文人墨客,感激地说道:“多谢各位先生不顾危险,支持改革。如今形势危急,还望各位先生能继续为改革发声。”
几位文人墨客纷纷点头:“姜公子放心,我们既然选择了支持改革,就不会退缩。”
姜赋思索片刻后说道:“事不宜迟,我们必须趁热打铁,让更多的人了解改革的好处。李姐,你安排几位兄弟,护送先生们去安全的地方,继续撰写文章,传播改革理念。张兄,你加大商户宣传的力度,务必让改革的声音传遍大街小巷。”
众人再次领命而去。姜赋站在联络点的窗前,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街道,心中暗暗发誓:“守旧势力,我定要打破你们的封锁,将改革进行到底。”
此时,京城的百姓游行仍在继续,口号声此起彼伏。而朝堂上,官员们的争论也愈发激烈。一场围绕着改革的风暴,正愈演愈烈。
姜赋深知,虽然舆论攻势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守旧势力根深蒂固,他们必然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应对。接下来的路,依旧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他都要带领支持改革的力量,冲破守旧势力的重重阻碍,实现自己的改革理想。
在这个古老的王朝,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博弈,正悄然拉开新的帷幕。姜赋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然,仿佛在向整个世界宣告,改革的车轮,必将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