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们完成消息传递后,在官员府邸稍作休息。支持改革的官员则一夜未眠,思索着明日朝堂上的对策。天色渐亮,他起身整理好朝服,望着窗外初升的朝阳,深吸一口气,迈出了房门,朝着皇宫方向走去,一场朝堂上的风暴即将拉开帷幕。
当支持改革的官员踏入朝堂,金銮殿内已站满了文武百官。阳光透过殿顶的琉璃瓦缝隙,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线,将殿内照得通亮。官员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近日的朝堂局势,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嗡嗡作响。
这位官员定了定神,目光扫过众人,心中暗自思忖着计划。他清了清嗓子,故意提高音量,对着身旁一位平日里交情不错的官员说道:“兄台,近日听闻一些风声,着实令人担忧啊。”
那位官员好奇地凑近,问道:“哦?不知是何事,竟让兄台如此忧心?”
“我听闻,守旧势力似乎与北方游牧部落有所往来,这可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啊!”支持改革的官员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说道。
此话一出,周围的官员们顿时安静下来,纷纷投来诧异的目光。“这……这可不是小事,可有证据?”一位官员忍不住问道。
支持改革的官员摇了摇头,“目前虽无确凿证据,但种种迹象表明,此事绝非空穴来风。诸位想想,近年来边关战事吃紧,而军需物资的调配却屡屡出现问题,这背后难道没有猫腻?”
官员们听了,不禁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若真有此事,那守旧势力可就罪大恶极了!”“是啊,这等通敌叛国之举,绝不能姑息!”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随着议论声越来越大,守旧势力的官员们也察觉到了异样。礼部侍郎王崇眉头一皱,冷哼一声,说道:“哼,这等谣言,竟也有人轻信。诸位同僚,切莫被这等无稽之谈扰乱了心智。”
户部尚书赵康也跟着附和道:“没错,这分明是有人故意造谣生事,企图扰乱朝纲。我们切不可上当。”
然而,支持改革的官员并未退缩,他继续说道:“王侍郎、赵尚书,话可不能这么说。无风不起浪,既然有这样的传闻,就值得我们深入调查。难道二位对边关战事和军需调配的异常,就没有丝毫怀疑?”
王崇脸色一沉,目光犀利地盯着支持改革的官员,“你这是在质疑我们吗?我等一心为国,岂会做出通敌叛国之事。你如此污蔑,居心何在?”
“我只是为国家的安危着想,希望能彻查此事,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支持改革的官员毫不畏惧地回望着王崇。
此时,朝堂上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调查守旧势力与外敌勾结之事,另一派则坚决否认,认为这是谣言。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气氛愈发紧张。
禁军统领孙霸站在一旁,看着这场争论,心中暗自思量。他受丞相指使,本想找机会压制这些支持改革的官员,但此时朝堂上议论纷纷,若贸然行动,恐怕会引起众怒。他微微皱眉,眼神闪烁,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御史大夫郑直站在中立的位置,静静地观察着局势。他心中明白,此事关系重大,不能轻易站队。目前双方都没有确凿证据,一切还需静观其变。他捋了捋胡须,目光在两派官员之间游移。
支持改革的官员见守旧势力如此强硬,心中明白,这场舆论之战才刚刚开始。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为姜赋呈交证据营造合适氛围的重任,绝不能退缩。他定了定神,再次开口说道:“诸位同僚,此事关乎国家存亡,我们不能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即使现在没有证据,也应该展开调查,以正视听。”
守旧势力的官员们见状,愈发着急。他们深知,一旦展开调查,自己的一些隐秘之事可能会被揭露。于是,他们开始试图转移话题,想要将这场舆论风波平息下去。
王崇大声说道:“如今国家内忧外患,当务之急是商讨如何应对边关战事和国内的民生问题,而不是在这里听信这些毫无根据的谣言。”
赵康也跟着说道:“没错,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正事上,而不是在这里互相指责。”
然而,支持改革的官员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说道:“边关战事和民生问题固然重要,但通敌叛国之事若不查明,国家根基不稳,又何谈解决其他问题?”
此时,朝堂上的气氛剑拔弩张,双方僵持不下。支持改革的官员明白,守旧势力绝不会轻易就范,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压制舆论。而自己,必须顶住压力,让舆论继续发酵,为姜赋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阳光渐渐偏移,洒在官员们的身上,拉出一道道长长的影子。朝堂上的争论仍在继续,谁也不知道这场舆论之战将会走向何方。支持改革的官员望着守旧势力那一张张阴沉的脸,心中暗暗发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为姜赋呈交证据营造出合适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