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带领着军队在夜色中快速行进,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马蹄声和脚步声在空旷的战场上回响。突然,前方侦察兵快马回报:“将军,发现敌军踪迹,似有大批援军赶到!”姜赋眉头紧皱,心中暗忖:果然来了。他迅速下令:“全军戒备,放慢行军速度,密切观察敌军动向。”一场新的恶战,似乎即将拉开帷幕。
此时,远处的沙尘滚滚而起,伴随着阵阵喊杀声,北方游牧部落的援军如潮水般涌来。这些援军身着轻便的皮甲,手持长刀,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他们的战马嘶鸣着,仿佛在向大楚军队示威。姜赋身旁的边关将领握紧了手中的长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姜公子,敌军来势汹汹,这可如何是好?”
姜赋望着那如黑色洪流般的敌军援军,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莫慌,先按兵不动,观察敌军阵势。”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如同定海神针一般,让周围的将士们稍稍安定下来。
北方游牧部落借助援军的力量,迅速稳住了阵脚,开始对追击的大楚守军展开反击。敌军的骑兵如旋风般冲向大楚军队,长刀挥舞间,鲜血飞溅。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弥漫在整个战场上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气,令人作呕。大楚军队的前排士兵们奋力抵抗,但敌军来势太猛,防线开始出现动摇。
姜赋当机立断,大声下令:“停止追击,全军收缩防御!长枪兵在前,盾牌兵掩护,弓箭手准备!”随着他的命令,大楚军队迅速做出调整。长枪兵们将长枪斜指地面,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盾牌兵则紧紧靠在一起,组成了一面巨大的盾墙。弓箭手们搭弓上箭,瞄准着敌军,只等一声令下便万箭齐发。
姜赋站在高处,仔细观察着敌军援军的情况。他发现,这批援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阵型略显松散,似乎是匆忙赶来,还未来得及整顿。而且,他们的补给线似乎拉得过长,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姜赋心中暗自思量着应对之策,目光在战场上不断扫视。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朝堂之上,守旧势力残余们嗅到了一丝机会。他们聚集在一处偏殿中,低声商议着。礼部侍郎王崇阴沉着脸,率先开口:“姜赋那小子在边关虽然取得了一些小胜,但如今敌军援军已到,局势必然对他不利。我们正好借此机会,在朝堂上给他重重一击。”
户部尚书赵康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没错,我们可以向陛下进言,说姜赋指挥不力,导致战事陷入胶着,要求撤换他。只要他一离开边关,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禁军统领孙霸则拍了拍腰间的长刀,冷笑道:“哼,那小子一直与我们作对,这次看他还如何翻身!”
在他们的谋划下,一场针对姜赋的风暴,正在朝堂上悄然酝酿。
而在边关战场上,姜赋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他叫来几位心腹将领,低声吩咐道:“你们带领一队精锐骑兵,绕到敌军后方,突袭他们的补给线。记住,行动要快,要隐秘,不可打草惊蛇。一旦得手,立刻发出信号,我们便前后夹击,将敌军一举击溃。”
几位将领领命而去,消失在了夜色之中。姜赋则继续指挥着正面的防御,等待着时机的到来。战场上,双方陷入了僵持。敌军不断发起冲锋,但都被大楚军队的防线挡了回去。箭矢如雨点般在战场上穿梭,士兵们的喊杀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姜赋心中有些焦急。他不时地望向敌军后方,期待着那信号的出现。终于,在一片火光中,敌军后方传来了阵阵喊杀声。姜赋大喜,高呼:“时机已到,全军出击!”大楚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军,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面对大楚军队的前后夹击,北方游牧部落及其援军顿时乱了阵脚。他们首尾不能相顾,士兵们开始四处逃窜。姜赋骑着战马,挥舞着长剑,冲入敌阵,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在他的带领下,大楚军队士气大振,越战越勇。
然而,就在姜赋以为胜利在望之时,敌军似乎察觉到了危险,开始有组织地撤退。他们且战且退,逐渐脱离了大楚军队的包围圈。姜赋望着远去的敌军,心中有些遗憾,但他也明白,这场战斗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此时,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清晨的阳光洒在战场上,映照出一片惨烈的景象。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双方士兵的尸体,鲜血将土地染得通红。大楚军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姜赋看着疲惫但满脸自豪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感激。
而在朝堂之上,守旧势力残余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行动。他们纷纷上书皇帝,弹劾姜赋在边关指挥不力,导致战事陷入僵局。一些不明真相的官员,在他们的蛊惑下,也开始附和。朝堂上一时间议论纷纷,对姜赋的指责声此起彼伏。
姜赋在边关得知朝堂的情况后,心中一沉。他深知,这是守旧势力在背后搞鬼。但此时边关战事未平,他不能轻易离开。他必须尽快想出对策,既要应对敌军可能的再次反扑,又要解决朝堂上的危机。
姜赋站在营帐外,望着远方的山峦,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接下来的路将会更加艰难,但他绝不会退缩。他握紧了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住大楚的边关,也要让那些守旧势力的阴谋无法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