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课的节奏,总是由一张写满复杂符号的白板和一道足以让多数人头皮发麻的难题开启。今天也不例外。
林老师,一位头发花白但思维异常敏捷的老先生,正背对着全班,用苍劲有力的笔迹写下题目:“设函数 f(x) = (x^2 - 3x + 2)e^x。试讨论该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点与拐点,并分析其图像的可能形态。” 粉笔灰簌簌落下,字迹清晰得仿佛刻印在每个人的视网膜上。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努力思索时无意识的、压抑的吸气声。新转来的林小雨紧盯着题目,眼神里满是茫然和紧张,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橡皮一角。
但在教室的几个角落,气氛截然不同。
靠窗后排的座位上,简宁几乎是同步题目写完的瞬间就轻轻推了下鼻梁上的细框眼镜。镜片后那双沉静如湖泊的眼眸迅速扫过题干。她没有迟疑,翻开崭新的草稿本,拿出自动铅笔——笔尖细而坚硬。手腕沉稳悬腕,笔尖快速滑动,几乎没有停顿。一行行严谨的推导如手术刀般精准落下:求导、化简、判断一阶导、二阶导符号的变化区间……逻辑链条清晰严密,字迹清瘦有力。她习惯性地将页面严格分区,推导过程在左,关键结论在右上方用红笔标出。很快,单调区间((-∞,1)递减,(1,2)递增,(2,+∞)递减)、极值点(极小值x=1? 待定)等核心结论已经清晰地罗列出来。
简宁前方隔了一排,姜望溪也已经打开了她的计划本——那是一个深蓝色皮质封面的硬壳本,内页设计是她自己打印的详细时间格模板。她看了一眼题目,迅速在计划本上列出一个微型时间表
她手中的笔不同颜色,不同步骤用不同颜色标注,确保高效且避免遗漏任何步骤。她的动作精准如同设定好的程序,眼神专注,眉间带着一丝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副班长的责任感和对精确性的苛刻要求在此刻展露无遗。
在简宁斜对角方向,蒋临书的动作与他们俩截然不同。她的草稿纸简直像一块抽象的现代画布。黑色水笔、红色标记笔、蓝色的圆珠笔……线条在纸上跳跃,箭头相互勾连,充满了一种无序中的力量感。她没有立刻陷入繁琐的求导计算,而是先画出几个坐标系,用不同颜色的笔快速圈点,似乎是在尝试用迭代的思想逼近函数的“生长”轨迹。接着,笔尖一顿,她想到了什么,在空白处快速写下一行只有她自己看得懂的“优化算法
水瓶座的发散性思维和将数学问题自动化处理的思路显露无疑。她旁边的赵天宇伸长脖子看了一眼,只觉得上面像外星文字。
此时,林老师恰好看过来,似乎对蒋临书跳跃性的笔记起了兴趣。这时,一直安静坐在蒋临书斜后方的温疏棠轻轻开口了。她没有像简宁那样奋笔疾书,也不像姜望溪那样制定详表,只是侧过身,目光落在那道题目的最后一句上——“分析其图像的可能形态”。
“从美学的角度看,”温疏棠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奇特的穿透力,轻轻落在讨论范围的边缘,让简宁、蒋临书和刚看向这边的姜望溪都下意识侧耳倾听。“一阶导的变号点决定方向,二阶导变号点决定曲率。f(x)在x=1附近,一阶导由负变正,意味着它可能刚从一个‘山谷’的底部爬升出来,向上,但二阶导在此处符号未定,说明可能平滑也可能带着‘犹豫’。至于x=2处,一阶导由正变负,那就像一个准备从高处向下的‘峰顶’,即将改变方向。而拐点,则是它从‘鼓起’(凸)转为‘凹陷’(凹)的转折时刻。想象一条有生命的曲线,它在这些关键点上‘呼吸’和‘转折’。”
她的话语没有直接解题,却用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几何美感”视角,点明了函数形态变化的力学本质和空间想象力。简宁快速扫了一眼自己刚算出的二阶导数在x=1点附近的值,证实了其“犹豫”(正值变负值,凹变凸,并非平滑),迅速修正了自己草图上一个细微的弧度。蒋临书则飞快在自己天书般的笔记旁加上“关键转折点标注”和“曲线张力可视化渲染”。姜望溪则在时间表“高价值衍生思考”那栏补充了一项:“形态变化美学模型初探?应用领域?”
这种高效、互补、没有一句废话的思维碰撞,是她们几个人之间的常态。
“啊!!”一声刻意压低但依然没完全控制住的惨叫闷闷地响起,伴随着凳子腿摩擦地面的刺耳声音。
是赵天宇。这个头发永远有几根不服帖支棱着、眼神灵动又带点狡黠的男生,苦思冥想不得其法,额头都快皱成一个“川”字。他偷偷瞄向简宁那近乎完美的推导过程,身体歪斜着试图捕捉她草稿纸的下半部分,屁股已经快离开凳子。
就在他快要看清几个关键数字时,一道平静但不容置疑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般“刷”地锁定了他。坐在前排偏中间位置的班长顾清和微微侧过头。她眉头都没皱一下,但那锐利的眼神仿佛具有实体,穿过几个座位精准地落在赵天宇身上,带着无声的警告:独立思考和遵守规则。
赵天宇像被烫到一样,猛地缩回脖子坐正,凳子再次发出轻微的悲鸣。他胡乱地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画了几个圈,心虚地不敢再抬头。一旁的死党李浩幸灾乐祸地憋着笑。
下课的铃声在紧绷的空气里响起,宣告了这场纸上博弈暂时休止。多数同学放下笔,带着解脱或挫败感。
而几乎在铃声结束的尾音消失瞬间,后排靠窗的位置已有动作。
“12点30分,老地方?”姜望溪合上她的计划本,抬头看向温疏棠和蒋临书,语速快而清晰。她的目光也投向刚收起草稿本的简宁,带着邀请和一丝认可,“宁,一起?区域建模竞赛题目的底层导数模型是基石,刚才讨论的思路直接相关,效率高。”
蒋临书正将那些抽象笔记塞进一个印着二进制涂鸦的帆布大包,无所谓地耸耸肩:“行,带上你们的数据和草图。我的分区扫描模型正好可以拿这个基础案例验证下效率优化阈值。”
温疏棠也已将那份竞赛资料重新妥帖收好。她闻言微微颔首,唇角似乎极其短暂地弯了一下,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声音依旧清冽:“好。刚才那个关于‘犹豫转折点’的可视化表达,竞赛汇报中可以借用。”
简宁推了推眼镜,将几本刚被姜望溪提到的“底层导数模型”相关教材摞齐,声音冷静平稳:“可以。我需要看看你们对‘美学关联性’参数化的具体构想,才能确认在模型中的可行性和边界。”
没有多余的寒暄和犹豫,四个人——学神三人组加上严谨的处女座学委,默契地收拾好东西,前后脚离开了喧闹的教室,留下几张写满智慧碰撞痕迹的草稿纸,空气里似乎还残留着无形的思维电流。
一场课后的“临时研讨小组”,就这样高效组队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