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阳光透过姜望溪家巨大的落地玻璃窗,静静地洒在宽阔明亮的客厅地板上。整个空间窗明几净,巨大的白色大理石茶几上,连杯垫都精确地摆放在同一个角度。然而此刻,这秩序感十足的空间却被一种近乎凝固的学术高压气场笼罩着。
沙发区域被清空。姜望溪特意搬来了几块巨大的白色移动书写板,分别架立在房间各处。几张大长桌拼在一起,铺满了密密麻麻的试卷、习题册、草稿纸。
简宁、姜望溪、温疏棠、蒋临书、吴思哲五人围坐在桌边。
今天是全国综合性学科奥赛最后一次高强度模拟测试冲刺日。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每个人面前都摊开着不同科目的试卷(各科交叉混做),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是唯一的声音来源。
简宁的草稿纸像是印刷厂出品,每道题的解题步骤从上到下排列整齐划一,字迹精准如同尺规作图。她眉头紧锁,笔尖正快速地在物理大题受力分析图上圈点出关键节点。
姜望溪坐得笔直,面前摊着厚厚一叠打印出来的经济模型分析题和数学证明题集。她右手快速书写,左手却放在桌边一块精准到秒的计时器上,每隔五分钟进行一次科目轮换,时间一到立刻换题,毫不犹豫。桌角放着一张她自己用Excel打出的分时任务计划表,已完成项用鲜艳的绿色高亮标记。
温疏棠正对着文学分析与哲学思辨结合的论述题。她手中拿着一支笔,暂时停驻在稿纸上方,目光专注地盯着题目中晦涩的引文段落,手指无意识地轻轻卷着发梢,眼神沉静,仿佛在透过文字触摸思想的核心。
蒋临书在做一道需要编程思想解决的复杂组合优化题(数学与算法交叉)。她左手快速地在一张破草稿纸上画着混乱的流程图和方程式,右手则在另一张演算纸上“刷刷”地写着完全不同的推导过程,眼神在两张纸之间飞速切换,嘴里还在以极快的速度无声嘟囔着什么算法命令。膝盖上还放着她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待机黑屏中,禁止联网),偶尔她会瞥一眼键盘,像是通过实体按键位置在脑海里确认某段代码逻辑。她的草稿纸简直是一片抽象的现代艺术战场。
吴思哲压力最大,他额角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咬着笔杆,和一道融合了前沿生物学情境的复杂化学原理应用题死磕。他做题习惯不算好,草稿纸摊得到处都是。
空气里充满了看不见的脑力震荡波。只有笔尖的摩擦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哗啦声。连窗外的阳光都仿佛害怕打扰这群思维高速运转的头脑,变得格外安静。
“咚,咚。”两声轻微的叩击桌面的声音,打破了这凝固的专注。姜望溪抬起头,精准地看了一眼计时器。“本轮结束。休息十分钟。补充能量。”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按下了某个暂停键。五个人几乎同时放下笔。简宁习惯性地掰断了因为用力而有点弯了的铅笔芯,迅速换上一支新的;温疏棠松开卷发的手指,轻轻甩了甩手腕;蒋临书抓了抓自己蓬乱的短发,看向电脑键盘的眼神有点涣散;吴思哲长舒一口气,瘫靠在椅背上。
姜望溪站起身,走到旁边一个精致的茶点推车前。推车上整齐地摆放着几份切好的小块瑞士卷(低糖抹茶和香草口味)、几碟新鲜的水果拼盘(切好的哈密瓜、蓝莓、圣女果),还有一壶刚泡好的锡兰红茶,香气醇正。她动作标准地端起茶壶,在五个配套的骨瓷杯里注入温度刚刚好的红茶。接着,把茶点和水果盘一一摆放在每个人面前的小碟子里,位置精确,分毫不差。
“红茶补充神经递质活性,低糖碳水提供快速能量,水果补充维生素C抗氧化缓解脑疲劳。十分钟内吃完。”她的指令言简意赅,科学有效。
温疏棠端起温热的红茶啜饮一口,醇厚的口感让她紧绷的神经微微松弛。简宁捻起一小块绿色的瑞士卷,斯文地吃着。蒋临书则直接叉起几颗蓝莓塞进嘴里,眼睛又不由自主地飘向那道未完成的算法题。吴思哲如蒙大赦,狼吞虎咽地吃起水果。精准到刻板的能量补充计划在姜望溪的安排下,依然被高效执行。
十分钟。客厅里只有咀嚼和轻啜茶水的细微声响。窗外的阳光悄悄移动了一点角度。十分钟刚到,姜望溪轻点计时器:“开始下一轮。”凝固的专注气场瞬间再度凝结。那些精致的茶点盘子被迅速推到一旁,笔尖与纸张摩擦的尖锐低音再次成为房间的主旋律。学霸的世界,休息也是战斗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