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作坊隐藏在古城深处一座带小院的旧式宅邸里。雕花的木门推开,里面光线正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泥尘、植物纤维和水汽的特殊气息。陈列架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陶坯、编织作品,角落里转动着几台古老的木纺车和织布机,几位鬓角花白却眼神明亮专注的老艺人,已然成为了时间沉淀的象征。
学生们分成几组,尝试不同的传统手工艺。
苏明玉选择了陶艺拉坯体验。她坐在木质转盘前,挽起袖子,露出一截白皙的小臂。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坐在她对面,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方言耐心讲解着动作要领。清水泥在她纤细的手指下仿佛有了生命。她先是按照奶奶的指导,将泥团反复揉打,排出其中的气泡,那动作温柔而坚定。当泥团置于转盘中心时,她学着奶奶的动作,沾湿双手,轻轻捧住泥团顶部。随着转盘的旋转,泥团开始在她的双手间变幻形状。只见她微微躬着身子,双眼专注地盯着泥团的中心,两手的拇指缓缓探入泥团中心施力向下,其余四指则稳稳地托在泥团外侧向上挤压、塑形……她的动作并不快,甚至略显生涩,但却充满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耐心、专注和稳定!泥团在她手下缓缓地、一点点地从敦实的泥坨变成规整的直筒,再变成漂亮的碗状,仿佛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她的眼神温柔而宁静,嘴角噙着一丝浅笑,全部心神都沉浸在了指尖与这方泥土的微妙触感和成形过程里,周遭的喧闹似乎都与她无关。
旁边,孟晚瑜则对着一张年代久远的木质糕点模具眼睛发光!她在体验制作当地一种传统的米制印花糕点。模具内部雕刻着寓意吉祥的复杂花纹——有鲤鱼、石榴、蝙蝠等。需要将特制的米粉团填入模具,压实抹平后小心翻扣出来。她对步骤早已熟谙于心,学起来极快,更多心思放在了品尝老师傅特别熬制的、带着独特桂花和豆蔻香气的古老糖浆配方上。她一边小心地给自己的糕点脱模,一边不停地请教着老糖浆的熬制火候、配料比例与传统节日的关联,甚至掏出了小本本飞快记录——这传统糕点背后的“味道逻辑”才是让她着迷的关键。她甚至偷偷尝了一小点干米粉,被粉呛得咳嗽不已。
工作坊的另一角,温疏棠被一组古朴精致的石臼、石钵和放在竹篾上晾晒的各色干花吸引。这是古法胭脂的体验区。她轻轻拈起一小撮艳丽的红蓝花瓣研成的干花粉,置于白瓷小钵中。老师傅教她滴入一点蜂蜜和茶油,然后用石杵沿着一个方向,节奏均匀地、耐心地研磨。研好的粉末需要加入微量的海藻胶粉增加黏合度,再继续研磨……这是一个极为耗费时间与耐心的精细活儿。
温疏棠坐在小凳上,微微垂着头,额边一缕发丝滑落也浑然不觉。她白皙的手指稳定地握着石杵,力道适中,沿着固定的轨迹一圈圈细细研磨。日光透过雕花的木格窗棂洒进来,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覆着扇形的阴影。那份凝神静气、一丝不苟的模样,仿佛不是在研一块胭脂,而是在进行着某种神圣的仪式,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古典韵味和恬静的美感。
“成了!”不知过了多久,钵中的物质终于从松散的粉末变成了细腻光滑、色泽温润的膏体。
温疏棠嘴角弯起一丝满足的弧度,用竹片小心地刮取一点膏体,轻轻涂了一点在自己左手的手背内测,均匀抹开。那膏体散发出淡淡的花香,晕染开一抹极淡、极自然、却异常提气色的粉润光泽。
旁边正在研究织物染色的安时锦看到了,真心实意地赞叹道:“疏棠,你这颜色研磨得真好看!像是玉里透出来的红润,一点不艳俗,太有质感了!”
温疏棠笑了笑,看着手背上那片自然的嫣红,仿佛指尖触摸到了一段被遗忘的、属于古代女儿家的隐秘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