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校园广播,在播放完常规通知后,插播了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
“喜报!在刚刚结束的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高二(3)班蒋临书同学设计制作的‘基于混沌算法优化的多地形自适应探测机器人’项目,荣获大赛一等奖及‘最具创新潜力奖’!特此祝贺!”
“哗——!!!”
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星耀班教室里激起千层浪!
“蒋临书!一等奖!”
“最具创新潜力!牛啊!”
“临书!请客!必须请客!”
同学们纷纷围向蒋临书的座位,兴奋地欢呼着、祝贺着!张伟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手舞足蹈:“社长!我就知道能行!那个底盘悬挂系统我拧的螺丝!我也有份!哈哈哈!”他作为科技社的忠实助手(兼打杂),此刻与有荣焉。
蒋临书本人倒是显得异常平静。她正埋头在课桌下,摆弄着一个新的、更小的电路板模型,似乎广播里的喜讯与她无关。直到张伟的大嗓门在她耳边炸响,她才抬起头,推了推滑到鼻梁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神依旧冷静无波:“哦,知道了。”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她从书包里翻出那张崭新的、印着金字的获奖证书,看也没仔细看,就随手夹进了旁边一本厚厚的《高等数学》课本里,动作随意得像在夹一张草稿纸。然后,她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手中的电路板上,仿佛那张证书的分量还不如眼前这个未完成的小零件重要。
“社长!证书!证书啊!你就这么夹书里了?!”张伟痛心疾首。
“嗯。不然放哪?”蒋临书头也不抬。
“评委的反馈意见呢?”姜望溪走过来,更关心实际价值。
“这里。”蒋临书这才从书包侧袋里掏出一张折起来的纸,递给姜望溪,“评委C组对混沌算法在复杂路径规划中的实时收敛效率提出了质疑,建议引入强化学习模块做动态补偿。评委B组认为传感器冗余设计可以精简,降低成本。评委A组……”她流畅地复述着评委的技术建议,眼神专注,显然这些反馈比那张奖状更能引起她的兴趣。
科技社的其他几个成员也围了过来,兴奋地讨论着获奖项目和未来的改进方向。蒋临书虽然话不多,但每当谈到技术细节,她的语速就会加快,眼神发亮,充满了水瓶座特有的、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狂热和对优化方案的执着。对她而言,获奖只是对过去项目的阶段性认可,而评委的反馈和手中未完成的电路板,才是通向更广阔“新纪元”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