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阴雨绵绵的午后。姜望溪结束了一场冗长的投行部门会议,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撑起伞,快步走进街角一家充满英伦风情的咖啡馆,想买杯热咖啡提神。
“一杯热美式,谢谢。”她熟练地用英文点单。
“好的,请稍等。”店员回应。
等待的间隙,她随意地环顾四周。目光扫过靠窗的位置时,她微微一愣。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坐在那里,面前摊着素描本,专注地画着什么。是林一禾!
“一禾?”姜望溪有些意外地走过去。
林一禾闻声抬头,看到姜望溪,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望溪姐?!你怎么在伦敦?”
“实习。你呢?”
“交换!在伦敦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林一禾开心地收起画笔,“快坐快坐!”
姜望溪端着咖啡在林一禾对面坐下。窗外的雨丝敲打着玻璃,咖啡馆里弥漫着咖啡香和温暖的气息。
“真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你!”林一禾很兴奋,“望溪姐还是这么忙吗?”
“嗯,项目多。”姜望溪点点头,看着林一禾的素描本,“在画什么?”
“哦,刚在构思一个新剧本的场景,随手画点分镜。”林一禾把本子推过去,上面是几幅关于伦敦街景和人物互动的速写,线条流畅,很有氛围感。
“画得很好。”姜望溪客观评价。
“谢谢望溪姐!”林一禾有些不好意思,“你呢?在投行实习感觉怎么样?是不是特别高大上?”
“压力大,节奏快。但能学到很多。”姜望溪言简意赅,“你呢?戏剧学院生活如何?”
“太棒了!接触到很多新的戏剧理念和表演方法!就是作业好多,写剧本写到头秃!”林一禾吐了吐舌头,随即又兴奋起来,“对了!我前几天还去看了一场沉浸式戏剧,特别震撼!就在泰晤士河边一个旧仓库里……”
两人聊起了近况。姜望溪分享了些金融圈的见闻(隐去敏感信息),林一禾则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伦敦的艺术氛围和她的创作灵感。话题自然转到了高中时光,聊起了星海学院,聊起了星耀班的趣事,聊起了温疏棠的舞蹈、莫惊澜的球赛、孟晚瑜的点心……笑声在小小的咖啡馆里回荡。
“时间过得真快啊。”林一禾感慨。
“嗯。”姜望溪看着窗外朦胧的雨景。
“望溪姐,我给你画张速写吧?就当伦敦偶遇的纪念!”林一禾提议。
“好。”姜望溪没有拒绝。
林一禾拿起铅笔,飞快地在纸上勾勒起来。几分钟后,一幅简洁传神的速写完成:姜望溪穿着干练的西装,端着咖啡杯,侧脸望向窗外,眼神沉静而锐利,背景是模糊的咖啡馆窗格和雨痕。
“送给你!金融精英姜望溪女士!”林一禾笑着递过画。
姜望溪接过画,仔细看了看,嘴角难得地弯起一个清晰的弧度:“谢谢。画得很像。”
短暂的相聚后,两人在咖啡馆门口告别,各自汇入伦敦的人流。雨还在下,但这次异国他乡的偶然相遇,如同阴雨天里的一抹暖阳,照亮了彼此忙碌而略显孤独的留学生活。那份来自星耀班的熟悉感,在遥远的伦敦街头,显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