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在玹第一次见到林夏曦,是在自家书房厚重的红木书桌下。
那年他七岁,刚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从首尔搬到水原。郑爸爸受邀到水原大学任教,,举家搬入了大学提供的住宅区。
搬家过程混乱不堪,工人们抬着家具上上下下,母亲在一旁安排摆放位置,还是小孩子的在玹被晾在一边,最终躲进了书房巨大的书桌下,小小的空间是陌生房子里唯一能让他有安全感的地方。
他不知道桌子底下已经有人了。
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女孩儿蜷坐在对面,膝盖上摊着一本图画书。听到动静,她抬起头看他,眼睛又大又亮,像是夜里遇到的猫咪。
“你是谁?”她先开口,声音清脆,没有丝毫怯意。
“郑在玹。”他小声回答,挤进桌子下的另一半空间,“这是我家里的桌子。”
女孩儿点点头,仿佛这是全世界最合理的解释,“我叫林夏曦。我爸爸和你爸爸是同事,他们都是教授。”
在玹眨了眨眼,郑父确实提到过,新家邻居是另一位教授和他的家人。
“你为什么在这里?”他问。
“这里之前比我家安静。”林夏曦合上图画书,“我家今天也很吵,妈妈在练声,她在教学生唱《蝴蝶啊》。”她突然哼起旋律,声音稚嫩却意外地好听,“蝴蝶啊蝴蝶啊,美丽的蝴蝶啊——。”
在玹被逗笑了,他想搬到水原也不错。
“你会唱歌吗?”她问。
他摇摇头。
“那我教你。”林夏曦不容分说地决定,“首先,深呼吸,像这样——”
从那一天起,郑在玹和林夏曦的生活就交织在了一起。
两家的父亲都是水原大学的教授,一位专攻韩国文学,一位研究现代音乐理论,既是同事又是邻居,很快成为至交。在玹的母亲是位温婉的传统韩服设计师,夏曦的母亲则是声乐老师,家中时常飘出钢琴声和练嗓的音阶。
孩子们自然而然成了玩伴。
大学校园成了他们的游乐场。他们在图书馆后的樱花道上追逐,在礼堂的舞台上模仿歌手,在空旷的体育馆里回声大叫。夏曦比在玹大三个月,总是以“姐姐”自居,尽管在玹很快在身高上超过了她。
“在玹啊,快来!”十岁的夏曦在秋千上喊,“推我高一点!”
十二岁的在玹用力推着她的背,秋千荡得老高,夏曦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洒满整个操场。
在玹无奈地笑着,自己蹬地荡起来。他看着夏曦从滑梯上一次次滑下,马尾辫飞扬,忽然觉得搬家到水原也许是件不错的事。
十三岁那年,在玹的嗓音开始变化,偶尔会突然破音。调皮的同学们时常取笑他,他变得不爱说话。
“这是正常的!”夏曦在放学路上对他说,“我妈妈说所有男生都会经历这个。来,我给你做了这个——”
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手工缝制的小布袋,里面装着蜂蜜柠檬糖。
在玹接过袋子,心里暖融融的。夏曦总是这样,像个小太阳,照亮他所有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