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备战的间隙,新加坡秘密基地难得迎来一个宁静的午后。伊莎贝拉坐在书房的橡木书桌前,指尖拂过一个泛着铜绿的机械零件 —— 那是一枚 18 世纪末的蒸汽阀门,表面还能看到当年工厂印记的模糊刻痕。窗外的芒果树随风轻晃,光斑落在零件上,像给这段沉睡的历史镀上了一层温暖的滤镜。
“在看什么?” 林俊杰端着两杯薄荷茶走进来,看到她专注的神情,轻声问道。他将茶杯放在桌上,目光落在那枚铜绿零件上,“这是…… 工业革命时期的东西吧?我在博物馆见过类似的蒸汽设备零件。”
伊莎贝拉拿起零件,指尖的黑色能量轻轻拂过,铜绿下的刻痕渐渐清晰 ——“1784,伦敦,博尔顿工厂”。“是啊,”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悠远的感慨,“这是我在伦敦博尔顿工厂工作时,从一台报废的蒸汽机上拆下来的。那时候的人类,像突然被唤醒了创造力,用钢铁和蒸汽,把整个世界都变了模样。”
林俊杰在她身边坐下,捧着温热的薄荷茶,轻声说:“我在历史书上读过工业革命,知道那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转折点,但总觉得那些文字太遥远。你能给我讲讲,当时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吗?”
伊莎贝拉点点头,指尖轻轻转动着铜绿零件,思绪仿佛穿越回两百多年前的伦敦 —— 那个被蒸汽笼罩、充满喧嚣与变革的时代。
1784 年的伦敦,泰晤士河上漂浮着运送煤炭的货船,黑色的煤烟在天空中织成灰蒙蒙的网。伊莎贝拉当时化名为 “伊丽莎白”,在博尔顿工厂担任机械绘图员 —— 这是她为了融入人类社会选择的身份,也是为了近距离观察这场 “改变世界的革命”。
“那时候的工厂,就像一头不停运转的钢铁巨兽。” 伊莎贝拉的声音带着画面感,“每天清晨五点,工厂的汽笛声会准时响起,震得整个街区都在颤抖。工人们穿着粗布衣服,踩着泥泞的道路涌向工厂,孩子们的脸上还沾着煤灰,却要在纺织机前工作十几个小时。”
她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工厂车间时的震撼 —— 巨大的蒸汽机占据了车间的中央,黄铜管道里流淌着高温蒸汽,发出 “轰隆轰隆” 的声响;纺织机在蒸汽的带动下快速运转,纱线像流水般缠绕在锭子上;工人们的双手在机器间翻飞,却总赶不上机器的速度,偶尔会有手指被机器轧伤,鲜血滴落在棉花上,很快又被新的棉花覆盖。
“人类的创造力让我惊叹。” 伊莎贝拉的指尖轻轻划过书桌,仿佛在触摸当年的机器,“詹姆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让工厂摆脱了对水力的依赖;珍妮纺纱机的出现,让纺织效率提升了几十倍;还有后来的蒸汽火车,能把人从伦敦送到爱丁堡,只用以前一半的时间。那时候我总在想,人类是不是能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一个没有贫困、没有饥饿的世界。”
但很快,她就看到了这场革命的另一面。工厂周围的贫民窟里,低矮的房屋挤在一起,污水在街道上流淌,疾病像幽灵般蔓延;工人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却要忍受高强度的劳动和恶劣的生活环境;孩子们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只能在机器旁做着危险的工作,很多人活不到成年。
“有一次,我在工厂附近的贫民窟遇到一个叫汤姆的小男孩。” 伊莎贝拉的声音低沉下来,“他只有八岁,却已经在纺织厂工作了两年,手指被机器轧掉了两根,却还要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只为了给生病的母亲挣一点医药费。我想帮他,却发现自己能做的太少 —— 工厂主只关心利润,政府对工人的苦难视而不见,整个社会都在为‘进步’欢呼,却没人在意这些被进步碾碎的生命。”
她曾试图用血族的能量悄悄改善孩子们的健康,却发现治标不治本;她曾匿名给报社写信,揭露工厂的残酷现实,却只换来几句无关痛痒的回应。“那时候我才明白,科技的进步不是万能的。” 伊莎贝拉轻声说,“人类的创造力能建造出强大的机器,却不一定能建造出一个更公平的社会;能缩短地理的距离,却不一定能拉近人心的距离。”
1889 年,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埃菲尔铁塔在塞纳河畔拔地而起,成为工业革命的新象征。伊莎贝拉此时已离开伦敦,来到巴黎,化名为 “伊莲娜”,在一家电力公司担任工程师助理 —— 这一次,她想见证人类如何用 “电”,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博览会开幕的那天,埃菲尔铁塔上的数千盏电灯同时亮起,整个巴黎都被照亮了。” 伊莎贝拉的眼中闪过光芒,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璀璨夜景,“人们聚集在塞纳河畔,惊叹着这‘人造的星光’,孩子们举着灯笼,在人群中穿梭,笑声和欢呼声淹没了整个城市。那时候的电,对人类来说就像魔法,能让黑夜变成白昼,能让机器更灵活,能让远方的声音通过电报传来。”
她记得自己参与安装巴黎第一条电车线路时的场景。工人们在街道上铺设铁轨,电力公司的工程师们调试着发电机,当第一辆电车缓缓启动,载着乘客沿着塞纳河行驶时,街道两旁的人们都欢呼起来,有人甚至追着电车奔跑,想要感受这 “不用马拉的车”。
“我认识一位叫皮埃尔的工程师,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电力走进每个家庭。” 伊莎贝拉笑着回忆,“他常常拉着我在巴黎的街头散步,指着那些还在用煤油灯的房屋说,‘总有一天,这些房子里都会亮起电灯,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大人们能在夜晚工作,再也不用被黑暗束缚’。”
皮埃尔的梦想很快成为现实。短短几年间,巴黎的街道上竖起了电线杆,家家户户开始安装电灯,电影院、百货公司、游乐场也陆续出现,整个城市变得热闹而充满活力。伊莎贝拉常常在夜晚坐在咖啡馆的窗边,看着街道上的电车来来往往,看着窗户里透出的灯光,心中满是对人类未来的期待。
但这种期待,很快又被新的担忧取代。随着电力的普及,工厂的生产效率再次提升,垄断资本开始出现 —— 少数大资本家控制着电力、钢铁、石油等关键产业,通过压榨工人、操控价格获取巨额利润;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资源,开始大规模发展工业和军事,武器变得越来越强大,战争的阴影悄然笼罩在欧洲大陆上空。
“皮埃尔晚年时,曾带我去参观他设计的发电站。” 伊莎贝拉的声音带着一丝怅然,“他站在巨大的发电机前,看着电流通过电线输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却突然对我说,‘伊莲娜,我创造的电力,到底是用来照亮人类的未来,还是用来加速战争的到来?’那时候我才发现,人类的创造力就像一把双刃剑,能带来光明,也能带来黑暗;能带来希望,也能带来毁灭。”
1929 年,纽约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钢铁和玻璃建造的 “森林” 在曼哈顿岛上蔓延。伊莎贝拉此时已在纽约生活了十年,化名为 “伊莎”,在一家慈善机构工作,帮助那些在工业革命中被遗忘的人们 —— 移民工人、失业者、贫困儿童。
“那时候的纽约,是世界工业的中心。” 伊莎贝拉的目光落在书桌的一张旧照片上,照片上是 1929 年的纽约街景,摩天大楼直插云霄,街道上汽车川流不息,“但在这繁华的背后,是无数移民工人的血泪。他们从欧洲、亚洲、非洲来到美国,梦想着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却只能在工厂里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低的工资,住在拥挤的贫民窟里。”
她记得自己在慈善机构遇到的一位中国移民,叫王建国。他曾是中国农村的农民,为了给家人挣取生活费,漂洋过海来到纽约,在一家钢铁厂工作。每天,他要在高温的炼钢炉前工作十四个小时,身上的衣服总是被汗水浸透,却只能拿到美国人一半的工资。
“有一次,他因为过度劳累,在工作时晕倒在炼钢炉旁,差点被烫伤。” 伊莎贝拉的声音带着心疼,“工厂主不仅没有给他医药费,还把他开除了。我帮他申请了慈善救济,他却对我说,‘伊莎小姐,我不需要救济,我只想要一份公平的工作,一份能让我养活家人的工资’。”
那段时间,伊莎贝拉一边在慈善机构帮助贫困者,一边开始反思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她发现,人类的创造力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暴露了人性的弱点 —— 贪婪、自私、短视。但她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类开始觉醒:工人组织工会,为争取公平待遇而斗争;知识分子撰写文章,批判社会的不公;政府开始制定法律,保护工人的权益,改善社会福利。
“1933 年,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 伊莎贝拉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那时候,我看到王建国重新找到了工作,他拿着比以前更高的工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告诉我,他要把家人接到纽约来,让孩子们能在学校里读书,而不是在工厂里工作。”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伊莎贝拉终于明白:人类的创造力或许有缺陷,但人类也拥有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科技的进步不会自动带来美好的未来,但人类可以通过努力,让科技成为实现公平、正义、和平的工具。
伊莎贝拉的回忆渐渐结束,她将那枚铜绿的蒸汽阀门轻轻放在书桌上,目光落在林俊杰的脸上。“这就是我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经历,” 她轻声说,“我见证了人类用创造力改变世界的奇迹,也看到了进步背后的阵痛与迷茫。我曾为人类的潜力而惊叹,也为人类的未来而担忧。”
林俊杰放下手中的薄荷茶,眼中满是感慨:“以前我总觉得,工业革命只是历史书上的一段文字,现在听你讲完,才知道那段历史里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的欢笑与泪水。原来人类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这么多的努力和牺牲。”
“但值得庆幸的是,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 伊莎贝拉笑着说,“他们在阵痛中反思,在迷茫中探索,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改善这个世界。就像现在的我们,虽然面临着纯血氏族的威胁,但我们也在团结一心,用音乐、用科技、用爱,去争取和平的未来。”
林俊杰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温度:“你说得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反思能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像我创作的战歌,不仅是为了对抗纯血氏族,也是为了传递和平的信念,让更多人明白,团结与理解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书桌上,给那枚蒸汽阀门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伊莎贝拉看着手中的零件,又看了看身边的林俊杰,心中满是坚定。工业革命的经历让她明白,无论是人类还是血族,都需要在进步中反思,在团结中成长。而现在,她和林俊杰,还有联盟的伙伴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一段新的历史 —— 一段血族与人类共生、和平共处的历史。
“等这场战争结束,” 伊莎贝拉轻声说,“我们一起去伦敦的博尔顿工厂遗址看看,去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散步,去纽约的摩天大楼间穿梭,看看那些你只在历史书上读过的地方,看看人类用创造力和努力,建成的这个世界。”
林俊杰点点头,眼中满是期待:“好,我们一起去。到时候,我要为那些历史,为那些为进步付出努力的人们,写一首新的歌,一首关于成长、关于希望、关于未来的歌。”
书房里的薄荷茶还冒着热气,窗外的芒果树依旧随风轻晃。工业革命的回忆虽然已经远去,但那段历史带给伊莎贝拉的启示,却永远留在了她的心中 —— 人类的创造力或许有局限,但人类对美好的追求,永远没有尽头。而她,愿意和林俊杰一起,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一起,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