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皆无缘.102
by.温榆冬
霍雨浩X唐舞桐
/
“共鸣之盾”的成功部署,为谐振水晶族乃至整个委员会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阴影触须在星域外围徒劳地徘徊了数日后,终于如同退潮般悄然消失,仿佛从未出现过。初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证明“收割者”并非不可战胜,智慧和团结是抵御它们的有效武器。
然而,霍雨浩和唐舞桐却并未感到丝毫轻松。胜利的喜悦很快被更深沉的忧虑所取代。维持“共鸣之盾”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和心神,尤其是对作为核心引导者的唐舞桐。她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与网络的深度连接中,脸色日渐苍白,精神上的疲惫显而易见。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颂舞看着女儿憔悴的面容,心疼不已,“‘共鸣之盾’只能被动防御,而且对舞桐的负担太重了。我们必须找到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或者至少,找到让盾牌可以轮流值守、降低核心负荷的方法。”
林小风也提出了技术层面的隐忧:“盾牌的原理是模仿自然背景,但模仿终究是模仿。如果‘收割者’进化出更精细的识别算法,或者它们背后有更高级的智能在分析我们的模式,盾牌被破解只是时间问题。”
更令人不安的是,深空监测网络发现,在“收割者”退去后,那些隐秘的非自然空间褶皱——“侦察兵”——出现的频率反而增加了。它们不再靠近受保护的星域,而是在更遥远的、尚未被“共鸣之盾”覆盖的星域外围活动,仿佛在重新评估“猎物”的分布,或者…在寻找新的、更容易得手的目标。
“它们像是在学习,在适应。”霍雨浩的蓝色投影在总部会议室中沉声道,他的感知最为敏锐,“我们的防御手段,正在成为它们进化压力的来源。下一次袭击,可能会更加难以应对。”
委员会内部也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一些相对弱小的文明代表担心,过度依赖“共鸣之盾”会暴露自身的位置,反而成为“收割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更倾向于采取更保守的“意识静默”策略,即主动降低文明活动水平,减少意识能量外泄,试图在宇宙中“隐身”。
“这无异于自断手脚!”一位编织者代表的光影激烈地波动着,“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与活跃的意识活动。长期静默会导致技术停滞、文化枯萎,这本身就是一种慢性死亡!”
争论在持续。是积极防御,还是消极隐藏?是集中力量保护重点,还是分散风险?这些战略层面的分歧,考验着这个新生联盟的凝聚力。
就在争论不休之际,一份来自遥远星域、一个刚刚被发现不久的碳基文明——“绿源星”——的紧急求助信号,打破了僵局。信号内容简短而绝望:
【未知阴影降临…吞噬一切光芒…我们的意识网络正在崩溃…求救…任何形式的…帮助…】
“绿源星”并未加入委员会,其文明水平刚刚达到初级信息时代,意识网络初具雏形,正是最脆弱也最容易被“收割者”盯上的目标。
救,还是不救?
如果救援,势必会暴露委员会的存在和干预能力,可能引来“收割者”更猛烈的报复,也会加剧内部关于战略的争论。如果不救,则意味着眼睁睁看着又一个文明被毁灭,违背了守望者成立的初衷。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霍雨浩和唐舞桐。
唐舞桐疲惫但坚定的目光与霍雨浩深邃的眼神交汇。他们从彼此眼中看到了相同的答案。
“守望者的意义,在于守护。”唐舞桐的声音虽然虚弱,却清晰地在会议室中响起,“如果因为恐惧而放弃守护,那我们与‘收割者’何异?‘绿源星’,我们必须救!”
霍雨浩的投影微微颔首:【同意。但这将是一次极限行动。我们需要一种…更快速、更精准、负荷更小的干预方式。】
新的挑战,迫在眉睫。守望者们必须在内部纷争和外部威胁的双重压力下,找到一条新的道路。盾牌之下,阴影仍在蔓延,而他们的下一次出击,将决定联盟的未来,也决定着无数弱小文明的命运。
/
榆眠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