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羽握紧刚具现的小刀,心脏还在胸腔里剧烈擂动。
她盯着墙上因画小刀残留的墨痕,又看看掌心微微发烫的碳笔,呼吸急促得像刚跑完山路。
碳笔木纹里新显的细纹路,在屋顶漏下的微光里若隐若现,她鬼使神差地把笔杆贴到唇边,轻轻呵出一口热气——那些纹路竟像活了般,泛起极淡的银光,转瞬又消失。
“这到底是什么……”林思羽喃喃自语,指尖反复摩挲笔杆。
穿越后的恐惧、委屈,在碳笔展现的神奇面前,渐渐化作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她深吸口气,强迫自己冷静,开始梳理刚才的“奇迹”:画面包时,仅潦草地划三道线,却具现成功;画小刀时,因凭着记忆细致描绘外婆留下的水果刀,连刀柄花纹都没放过,具现的小刀才如此逼真。
“或许……细节越多、越用心,具现物越稳定?”林思羽眼睛一亮,决定做个试验。她在干草上画苹果,先随意勾勒简笔画——苹果轮廓刚成形,3秒后就“噗”地消散在空气里,像从未出现过。
她不死心,重新画带果蒂、斑点的苹果,这次专注描摹果皮上的纹理,连果蒂处的细微凹陷都认真勾勒,苹果具现后,在干草上停留了1分钟,才渐渐虚化。
“有戏!”林思羽精神一振,第三次画苹果时,她调动全部注意力,从果皮的色泽过渡,到果核的纹理层次,甚至模拟出苹果被阳光晒出的细微温差,一笔一划都倾注心力。当苹果具现时,暖黄光晕裹着淡淡的果香,在小木屋弥漫开来,这次,苹果稳稳当当存在了5分钟,被她咬下一口后,果肉的清甜在舌尖绽开,咀嚼时的真实触感,让她瞬间红了眼眶。
“原来关键在细节和精神力……”林思羽咽下最后一口苹果,把碳笔攥得更紧。这一晚,她像被点燃的火把,在小木屋开启了疯狂“创作”:画“陶罐”存雨水,细致刻画陶罐上的土渍与裂纹,具现的陶罐结实耐用,存的雨水清清凉凉;画“木碗”盛面包屑,木纹的走向、碗沿的磨损痕迹都被她细细雕琢,木碗稳稳接住碎屑,没让一星半点浪费。
夜色深沉时,林思羽的试验有了规律:精神力越集中、对事物观察越细致,具现物存在时间越长,甚至能与现实交互(比如吃下具现的食物)。
她把这些发现记在心里,又试着画“补丁”修补漏风的墙——当数道墨线游走在破损墙皮间,墙缝竟真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弥合,冷风瞬间被挡在屋外。
“这简直是魔法……不,这就是魔法!”林思羽又惊又喜,索性把小木屋当成“试验田”,画“火盆”驱寒,让跳跃的火苗带着真实的温度;画“扫帚”清扫灰尘,扫帚挥动时带起的气流,都和现实别无二致。她白天不敢出门,怕再遇到疤脸那样的恶人,就借着夜色,用碳笔把破旧木屋一点点改造成温暖小窝,每一道墨痕,都是她对抗命运的武器。
三天后,林思羽的“库存”里,具现物的“保质期”有了清晰分层:简笔画的苹果,3秒消散;带基础细节的苹果,1分钟;精细到果核纹理的苹果,5分钟且可食用。
她开始尝试画“工具”,比如画“匕首”防身,这次不再凭记忆,而是仔细观察小刀的结构,从刀刃的弧度,到刀柄与手掌贴合的曲线,甚至模拟出金属的冷硬质感。具现的匕首寒光凛凛,在屋内停留了8分钟,她挥舞匕首时,刀风扫过木桌,竟真的带倒了堆叠的干草。
“如果画武器能更长时间存在……”林思羽眼睛眯起,想起巷口的恶意,咬咬牙,开始挑战更复杂的“长刀”。
她在墙上画长刀,从刀身的血槽设计,到刀柄缠绳的编织纹路,连刀鞘上的皮革褶皱都没放过。
当长刀具现时,冰冷的刀身映出她坚毅的脸,这次,长刀存在了10分钟,刀刃划过空气的锐响,让她第一次有了“能保护自己”的底气。
可频繁使用碳笔,也让林思羽尝到苦头。
每次具现物消散后,碳笔会反向“抽取”她的精神力,起初只是轻微头痛,后来头痛欲裂,像有无数细针在太阳穴里搅动。
但她咬着牙没停,把疼痛当成“升级”的代价——在她心里,唯有掌握这神奇力量,才能在这个陌生又危险的世界站稳脚跟。
第四天夜里,林思羽画“油灯”照明,火焰跳动的光影里,她发现碳笔的秘密又多了一层:画“活物”时,若赋予其简单“指令”,竟能短暂“驱动”。
她画“老鼠”,让老鼠按自己心意去探查木屋外的动静,老鼠具现后,真的沿着墙根溜出木门,几分钟后带回“巷口没人蹲守”的消息(虽然后来发现老鼠只是在外面转了圈,但这“互动”已足够震撼)。
“原来还能这样……”林思羽抚摸着碳笔,突然有了更大胆的想法。
她要画“地图”,把记忆中巷子里的路线、可能的逃生通道,甚至主城方向的模糊轮廓,都细致画在墙上。当“地图”具现时,上面的街巷标识竟闪烁微光,像夜空中的星,为她指引方向。
在不断试验中,林思羽也在“改造”自己的生活。
她画“木桌”摆放杂物,画“水罐”储存雨水,画“草席”铺在地上当床铺。
小木屋不再是漏风漏雨的破落户,渐渐有了家的模样。
她把碳笔别在腰间,像揣着无尽宝藏,每当夜深人静,就对着笔杆上的神秘纹路发呆,猜测它的来历——是上古魔法遗物?还是穿越世界的“钥匙”?
第七天清晨,林思羽被饿醒。她像往常一样画面包,这次却突发奇想,在面包旁画“热汤”,从汤面的油花,到食材的沉浮状态,甚至模拟出热气腾腾的视觉效果。
当热汤具现时,浓郁的香气瞬间填满小木屋,她喝下一口,暖意从胃里化开,驱散了最后一丝寒意。
这次试验,热汤存在了3分钟,让她明白,只要想象力够丰富,碳笔能具现的东西,几乎没有边界。
“或许……我能去主城魔法学院?”林思羽望着墙上闪烁微光的“地图”,心脏狂跳。她想起老樵夫口中可能存在的魔法世界,想起自己前世对绘画的热爱与天赋,在碳笔展现的“构画魔法”里,似乎找到了交融的契机。
为了去主城,林思羽开始“储备物资”。她夜里画“木柴”“草药”,木柴的树皮皲裂、枝桠分叉都被她画得栩栩如生,具现的木柴带着山林的潮气;草药的叶片脉络、根茎褶皱清晰可辨,仿佛刚从晨露中采下。
天亮前,她像只谨慎的小兽,揣着这些“物资”摸到镇上,用木柴换黑面包,用草药换铜币——第一次交易时,卖粮食的老妇人盯着木柴上的墨香痕迹,疑惑地问:“这柴咋像画出来的?”
林思羽紧张得手心冒汗,老妇人却笑着摆摆手:“管它咋来的,能烧就行!”
这善意的糊涂,让林思羽红了眼眶,也让她更坚定了“用碳笔改变命运”的决心。
日子在画与生存的循环里流淌,林思羽的碳笔仿佛成了身体的延伸。
她画“猎鹰”盘旋屋顶放哨,鹰隼的羽毛层次、眼神里的锐利都被她刻画入微,猎鹰具现后,真的在小木屋上空盘旋,替她监视巷口的动静;画“铁锁”加固木门,锁孔的簧片结构、锁身的锈蚀痕迹都没逃过她的笔,铁锁牢牢锁住木门,让她能安心入睡。
某个月圆夜,林思羽画“镜子”照见自己——这是她穿越后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模样:脸上的泥污已洗净,可嘴角的擦伤、眼底的疲惫仍清晰可见,但眼神里的坚韧与执着,比穿越前明亮数倍。
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了笑,在墙上画“梳子”梳理凌乱的发丝,当梳子具现时,木质的温润触感、齿间的细微弧度,都让她想起前世母亲给她梳头的场景。
“总有一天……”林思羽把碳笔贴在胸口,望着屋顶破洞漏下的月光,“我要让这枝笔,画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一晚,她在小木屋的墙上,画了幅“主城远景图”,魔法学院的尖塔、护城河的波光,甚至城门口的石狮,都在碳笔的勾勒下初现轮廓。
具现的图纸闪烁着微光,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种下了奔赴未知的勇气——而这,只是“破笔奇迹”开启的序章,是她在异世求生、追寻魔法传承的第一步,未来的学院生活、双身份逆袭,都在这一笔一划的积累里,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