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周明带来了个好消息:山区小学的新音乐教室建成了。
捐的那架旧钢琴被擦得锃亮,摆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墙上还贴着萧砚之寄去的“音乐明信片”。
画着向日葵的法国来信、敲木鼓的巴西男孩,还有他自己画的“会唱歌的种子”。
“孩子们天天盼着你去呢。”周明看着萧砚之,眼里带着期待,“说要给你弹刚学会的《回家的灯》。”
萧砚之抱着迷你电子琴,小脑袋点得像捣蒜。
他早就想去看看那个扎冲天辫的小女孩——信里说她现在能弹出完整的《小种子》了,还学会了用电子琴模仿鸟鸣。
出发那天,萧砚之的小背包里塞得满满当当:有给孩子们的草莓糖,有苏晚帮他整理的简谱,还有个新玩具——系统奖励的“旋律采集器”,能录下自然的声音当素材。
他偷偷试了试,录下的风声、鸟鸣,都能变成电子琴的音色,像把整个山林装进了琴里。
车子驶进熟悉的山路时,萧砚之扒着车窗,看到路边的野菊开得正旺。
上次来还是春天,如今叶子都染上了金黄,可那些背着书包的身影,依旧跑得像小炮弹,笑声脆得像风铃。
“砚之哥哥!”刚到学校,扎冲天辫的小女孩就抱着电子琴冲过来,身后跟着一群孩子,手里都攥着捡来的“宝贝”——有带孔的树叶(说能吹调子),有光滑的石子(说能打节奏),还有个小男孩举着根竹笛,是他爷爷用竹子做的。
音乐教室里,旧钢琴前围满了孩子。
那个叫小花的冲天辫女孩,红着脸坐在琴凳上,手指有点抖地按下琴键。
《回家的灯》的旋律断断续续地飘出来,有几个音弹错了,她慌忙抬头看萧砚之,眼里满是紧张。
萧砚之走过去,踩着小板凳坐在她旁边,拿起迷你电子琴,轻轻弹起那段错了的旋律,故意弹得和她一样“歪歪扭扭”。
小花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手指也放松下来,跟着他的节奏重新弹,这次竟流畅了许多。
“你看,像走路摔跤,爬起来就好啦。”
萧砚之用小奶音说,像在重复当初对林曼说的话。
小花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
“我还会弹你寄来的向日葵歌!”
她真的弹出了那段西塔琴旋律,虽然用的是钢琴,却带着股山野里的韧劲,像向日葵在风里倔强地抬头。
萧砚之听得认真,突然抓起采集器,跑到窗边录下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
“加这个”
“像向日葵在听风说话。”
孩子们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加溪水的声音!”
“加我们的山歌!”
那个举竹笛的小男孩,突然吹了段不成调的曲子,带着山里特有的婉转,像小鸟在琴键上跳。
萧砚之眼睛一亮,拿起电子琴,把竹笛的调子、风声、孩子们的笑声都揉进新旋律里。
这段旋律没有歌词,只有钢琴的温暖、竹笛的清亮和自然的声响,像把整个山林都搬进了音乐教室。
【叮!宿主融合自然音效与地域音乐元素,“旋律本地化适配”功能熟练度提升至40%!】
【触发“山野旋律”任务:为山区孩子创作一首融入当地元素的歌,奖励积分+300,解锁“传统乐器简化编曲”功能(可将复杂民乐改编为儿童易上手的版本)。】
中午在学校吃饭,萧砚之捧着粗瓷碗,看着孩子们蹲在地上,边吃边哼他的歌。
有个小姑娘告诉他,以前爸妈在外打工,她总偷偷哭,现在听着《回家的灯》,就觉得“灯亮着,爸妈总会回来”。
萧砚之的心轻轻揪了一下。
他突然明白,自己写的不只是歌,是给这些孩子的“念想”——像山里的树,就算爸妈不在身边,也能靠着歌声的根,稳稳地站着。
下午要离开时,小花把那架迷你电子琴还给了他,琴身上贴满了孩子们画的音符贴纸。
“我会弹钢琴了,”她仰着小脸说,“这个还给你,你还要给更多人唱歌呀。”
萧砚之没接,把电子琴重新塞进她怀里:
“送你,我有……大钢琴了。”
他指的是家里的钢琴,也指心里装着的、越来越多的旋律。
车子开出很远,萧砚之还能看到孩子们站在路边,举着自制的乐器挥手,钢琴的声音隐隐约约飘过来,是《小种子》的调子,混着竹笛和笑声,像在说“我们都在好好长大”。
回程的路上,萧砚之靠在萧景辞怀里,用采集器里的风声和鸟鸣,编了首新的短曲。
没有歌词,只有简单的旋律,像在回应山里的琴声。
“爸爸,以后……常来。”
萧景辞摸了摸他的头:“好。等你写出更适合他们的歌,我们就来教他们弹。”
萧砚之点点头,小手指在采集器上划着,调出之前录的陈沐的贝壳哨子声、陆念唱跑调的《海风歌》,还有莉莉的向日葵歌片段。
这些声音混在一起,像个热闹的合唱团,在他的小脑袋里轻轻唱着。
他突然想,音乐教室不一定非要装着钢琴和电子琴,只要有人在唱歌,有声音在传递温暖,哪里都是音乐教室——可能是海边的沙滩,可能是法国的花园,也可能是这大山深处的土坯房。
【叮!宿主领悟“音乐无处不在”核心认知,获得“心灵共鸣”特殊积分+100。】
系统提示音响起时,萧砚之已经抱着采集器睡着了。
梦里,他看到那架旧钢琴在山里开了花,花瓣上落着竹笛的影子、风声的纹路……
还有孩子们亮晶晶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