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与你并肩】
第六章 竞赛集训
十月,省队选拔名单贴出。
宋亚轩毫无悬念入选,严浩翔以全市第2擦线入围。
集训地点:南城实验基地,封闭一个月,30进6。
出发那天,全班送行。
姜予把两大袋零食塞给宋亚轩:“轩哥,帮我照顾好我翔哥,别让他熬夜打游戏!”
严浩翔单手拎箱子,另一只手扯过宋亚轩的背包带,笑得张扬:“我熬夜只刷题,真的。”
宋亚轩淡淡补刀:“刷到几点我关WiFi,他就几点睡。”
众人哄笑,机车校草秒变听话大狗。
30名学霸住进双人间。
分房系统随机——
严浩翔、宋亚轩,房号:501。
夜里,基地熄灯铃响,宋亚轩把台灯调到最暗,给严浩翔讲最后一道几何。
讲到一半,肩膀一沉——少年已经睡着,睫毛上还沾着草稿纸的碎屑。
宋亚轩轻轻扶正他,把演算步骤写完,贴在他笔记本扉页:
【第7题,辅助线在这里,别再把60°画成90°。——宋】
凌晨两点,台风登陆,基地断电。
严浩翔醒来,四周漆黑,只有应急灯在走廊幽幽亮。
他下意识摸对面床:“宋亚轩?”
“在这。”声音从阳台传来。
宋亚轩披着外套站在风口,手机背光勾出单薄轮廓。
“怎么不睡?”
“怕你怕黑。”
严浩翔失笑,走过去,把阳台门拉上,顺手把下巴垫在他肩窝:“宋亚轩,我哪有那么娇。”
“嗯,你不怕。”宋亚轩任他靠着,指尖却悄悄掐灭自己因为黑暗而狂跳的心律——
“我怕行了吧,台风天,别离开我视线。”
第二天,省队模拟考。
卷子难度爆表,严浩翔卡在第5题,手心全是汗。
收卷前最后5分钟,他在草稿纸空白处写下:
【如果这次进不了省队,我就去不了清华,就追不上他了。】
交卷那一刻,肩膀被拍了一下——宋亚轩站在身后,用只有两个人能听见的声音说:
“最后一步,向量投影,你写对了。——严浩翔,相信我。”
成绩出来,严浩翔第6名,踩线晋级。
公布栏前,少年把脸埋在宋亚轩颈窝,声音闷而软:“宋亚轩,我做到了。”
第七章 校运会公主抱
十一月,南城一中校运会,高三也强制参加。
班长周野报项目时,大笔一挥:
男子4×100:严浩翔第一棒,宋亚轩第四棒。
全班鼓掌,宋亚轩本人皱眉:“我体能不行。”
严浩翔倚着讲台,笑得虎牙闪亮:“放心,我给你练。”
于是,每天清晨6点,操场出现诡异一幕——
校草背着学神在跑道冲刺,边跑边喊:“再抱紧点,别掉!”
姜予拿手机拍成短视频,发校内论坛,标题:
【震惊!翔哥负重训练,竟为清华保送?】
点赞破万,CP楼拔地而起。
比赛日,阳光炽烈。
第三棒交接时,7班落后15米。
宋亚轩接过接力棒,咬牙狂奔,风把号码牌吹得猎猎作响。
终点前5米,他体力透支,膝盖一软。
下一秒,被人拦腰抱起——严浩翔冲回赛道,公主抱着他,跨过终点线。
全场爆炸。
裁判老师哭笑不得:“算……算成绩,两人接力完成。”
宋亚轩喘得说不出话,严浩翔低头,用额头碰他额头,声音低哑:“没事,清华也能抱着你去。”
第八章 一模失利
十二月,全市一模。
严浩翔数学答题卡,选择题2B铅笔填涂太浅,机器读卡失败,客观题0分。
排名跌到年级101。
晚自习,他把自己关在琴房,耳机循环《晴天》,手指在琴键上砸出噪音。
宋亚轩推门进来,把一张草稿纸放他面前——
密密麻麻,手抄100道选择题,题干、选项、解析,一步不落。
“我重新给你测一遍,”宋亚轩说,“涂卡我教你,直到零失误。”
严浩翔垂着头,半晌才开口,嗓音哑得厉害:“宋亚轩,如果我考砸了……”
“那就一起砸,”宋亚轩打断他,声音冷静,“但我不会允许你砸。”
琴房灯光昏黄,少年学神蹲下来,与他平视:
“严浩翔,我相信你,也请你相信我的相信。”
那一夜,琴房灯亮到保安巡楼。
天亮前,严浩翔把100道题全部重做,涂卡0错误。
他在草稿纸最下面写:
【宋亚轩,我不会再让你失望。】
第九章 天台许愿
一模复盘大会后,学校组织“心愿气球”活动。
每个学生写一张纸条,塞进气球,集体放飞。
姜予写:希望7班全体上985!
周野写:我要娶隔壁班花!
轮到严浩翔,他背过身,挡住所有人视线,写完迅速塞进气球。
宋亚轩远远看着,没动笔。
放飞前,严浩翔突然把气球递给他:“帮我拿一下。”
转身去买水。
宋亚轩趁机把气球转过来,在纸条背面,一笔一画添上一行——
【希望严浩翔的愿望里,也有我。】
气球升空,蓝天为幕,像一场盛大的告白。
严浩翔回头,冲他笑,无声比口型:
“秘密,考完告诉你。”
第十章 清华冬令营
一月,清华冬令营名单公布。
全省只录30人,南城一中占2个。
出发那天,大雪。
校门口,全班拉横幅:
【七班双神,清华冲鸭!】
严浩翔把机车推出来,后座绑着行李箱,冲宋亚轩挑眉:“走,最后一趟,送你到高铁站。”
雪落少年黑发,宋亚轩伸手,替他拂去,声音轻却认真:
“严浩翔,到了北京,我们住一间宿舍。”
“好。”
“如果冬令营考题难,我们一起熬。”
“好。”
“回来以后,还剩130天高考,谁也别松手。”
严浩翔握住他手,十指相扣,笑得虎牙闪亮:
“宋亚轩,130天后,清华西门见。”
“谁迟到——”
“谁是小狗。”
雪越下越大,机车驶远,两道背影并肩,像把青春折进清华园的红砖白瓦。
——卷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