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系统重启的暖意尚未完全浸透帝都的每一个角落,极寒的余威仍像幽魂般盘旋。街头巷尾,人们裹着层层叠叠的旧衣物,呼出的白气依旧浓密如雾——谁都知道,“寒星”的影响远未结束,谁也不敢保证反应堆不会再出意外。研发能抵御极端低温的装备,成了刻不容缓的事。
这个任务,落在了帝国科学院低温物理研究所的肩上。所长叶莲娜·瓦西里耶娃是个瘦削却眼神锐利的女人,她的实验室里,挂满了各种奇怪的金属薄片和纤维样本,空气中弥漫着液态氮的刺鼻气味。
“普通的羽绒、皮毛,在零下六十度就是一层纸。”叶莲娜指着实验台上一块冻脆的羊毛织物,用镊子一碰就碎成了粉末,“我们需要的是‘主动供暖’,而不是被动保温。”
她所说的“主动供暖”,核心来自那块“寒星”碎片的副产品。科学家们从碎片的能量波动中得到启发,研发出一种微型“热能循环芯”——它不需要电池,能吸收环境中哪怕一丝微弱的热量(包括人体自身散发的),通过特殊的超导材料转化为持续的暖流,像人体的“第二心脏”般维持恒定温度。
抗寒服的外层,用的是从反应堆废弃管道中提炼出的高强度合金纤维,这种纤维比钢丝还坚韧,却薄如蝉翼,能有效阻挡寒风的侵袭;内层则是一种会呼吸的仿生绒毛,像极地动物的皮毛一样,能锁住热量,同时排出汗水,避免内层结冰。
第一批样品问世那天,叶莲娜亲自穿上了它。她走到实验室外的雪原上,那里的温度计显示零下五十七度。她摘掉手套,赤手触摸积雪,竟没有往常那种刺骨的痛感,只有一丝微凉。她在雪地里行走、奔跑,半小时后回到室内,脱下抗寒服,里面的衬衫依旧干爽,皮肤甚至带着淡淡的暖意。
“它不仅能抵御低温,”叶莲娜对围上来的科学家和军官们说,“还能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功率。在零下三十度,它会进入低耗模式;到了零下六十度,热能循环芯会全力运转,保证核心体温不低于三十五度。”
消息传到街头,人们眼中燃起了新的希望。安全局的探员们率先换上了这种被称为“暖甲”的抗寒服,他们穿着银灰色的外套在风雪中巡逻,不再像以前那样缩着脖子、步履蹒跚,反而身姿挺拔,像移动的暖炉。很快,“暖甲”开始批量生产,优先配发给能源部的工程师、医院的医护人员、维持秩序的士兵……
契诃夫伤愈后,也领到了一套。他穿上“暖甲”,走到安德烈遇害的三号反应堆检修通道,那里的温度依旧低得吓人,但他感觉不到丝毫寒意。他摸了摸胸口,那里不再需要藏着冰冷的晶体,因为抵御严寒的力量,已经穿在了身上。
“暖甲”的出现,并没有让帝都彻底摆脱寒冷,但它像一剂强心针,让人们明白:面对天外来的严寒,人类并非只能被动承受。当科技的火种与不屈的意志结合,哪怕是零下六十度的酷寒,也无法冻结文明延续的脚步。而这,或许正是另一种形式的“重启”——在与自然的对抗中,重新锻造生存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