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机的舱内气氛凝重如铁。叶莲娜的探测仪上,四个母体的共鸣波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强,淡蓝色的光晕几乎要溢出屏幕边缘。当“同时干扰”的方案因信号衰减问题被否决时,一个更极端的计划被摆上桌面——用核弹摧毁共鸣点。
“常规武器无法穿透超低温外壳,但核弹的瞬间高温和冲击波或许能做到。”军事顾问在全息地图上标出四个红点,声音嘶哑,“北极和南极的母体位于冰原,爆炸冲击波会被冰层缓冲,减少核污染扩散;黑海和东海的海底目标,深海能吸收大部分辐射,只要当量控制在临界点内……”
“临界点?”契诃夫打断他,指尖重重敲在“东海”的标记上,“那里是近海,一旦核污染泄漏,沿海千万人会遭殃。”
“但如果不摧毁它们,三个月后,全球都会变成冰窖。”顾问摊开手,语气里带着绝望的决绝,“这是目前唯一能在共鸣峰值前生效的方案。四个母体的能量网已经形成,再等下去,连发射核弹的载具都可能被极寒冻结在半路。”
叶莲娜突然起身,将一份能量分析报告拍在桌上:“核弹会引发反效果!母体的核心是‘寒星’的能量凝聚体,高温冲击会刺激它们释放更狂暴的极寒能量,可能瞬间冻结半个北半球!我们试过模拟——那不是摧毁,是引爆!”
争吵声在机舱内回荡,窗外的北极母体又亮了几分,仿佛在无声地催促着决定。契诃夫盯着屏幕上四个共鸣点的连线,它们像四条勒紧地球的冰绳,每一次共振都让绳子更紧。他想起帝都街头裹着“暖甲”却依旧瑟缩的人们,想起能源部里那些为重启反应堆冻僵在管道里的工程师。
“给我接最高统帅部。”他拿起加密电话,声音平静得可怕,“告诉他们,我需要四枚‘干净核弹’——聚变弹,当量控制在十万吨级,用最快的载具投射。北极由我们负责引导,南极交给科考站坐标,黑海用潜艇,东海……让海军的破冰舰队护航导弹驱逐舰。”
叶莲娜惊愕地看着他:“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我知道不做意味着什么。”契诃夫看向她,“你说过碎片能干扰它们的能量循环。核弹不是为了炸毁母体,是为了在它们外壳上撕开一道裂缝——我们要把‘寒星’碎片送进去,在核心处引爆干扰脉冲。核弹是钥匙,碎片才是终结符。”
三小时后,全球四个方向同时响起引擎的轰鸣。北极上空,运输机投下的制导核弹拖着尾焰冲向冰寒母体;南极冰盖,科考站的雪地车将核弹发射器对准冰下的蓝光;黑海深处,潜艇的发射管缓缓打开;东海上,导弹驱逐舰的发射架升起,指向远方的海沟。
“三十秒后命中。”通讯频道里传来各单位的倒计时。
契诃夫握紧装有碎片的容器,看着窗外那枚核弹像一颗火流星撞向淡蓝色的母体。剧烈的爆炸在冰原上掀起蘑菇云,高温瞬间融化了周围的积雪,却在接触母体光晕的刹那被冻结成一圈白色的冰雾。
“就是现在!”他大喊着启动运输机的空投装置,装有碎片的特制容器穿过爆炸产生的冰雾裂缝,精准地坠入母体核心。
几乎同时,另外三个方向传来同样的消息。当碎片接触到母体核心的瞬间,契诃夫手腕上的探测仪发出一阵尖锐的长鸣,四个共鸣点的蓝光突然剧烈闪烁,随后像被掐灭的烛火般迅速黯淡下去。
北极的冰寒母体表面开始出现裂纹,淡蓝色的光晕褪去,露出里面正在崩解的冰晶;南极的冰盖不再震颤;黑海的波涛恢复平静;东海的海沟不再释放寒气。
运输机在返航途中,契诃夫透过舷窗看到,北极的天空中,那层笼罩已久的灰色云层正在裂开,一缕阳光穿透云层,落在冰原上,反射出温暖的金光。
探测仪上,全球温度曲线终于开始缓慢回升。
他们没有彻底摧毁母体,却用最冒险的方式,让那四张共鸣之网陷入了永恒的沉寂。这场由天外来寒引发的浩劫,终于在核焰与冰原的碰撞中,迎来了真正的“重启”。而地球的伤痕,将在漫长的岁月里,被重新升起的暖阳慢慢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