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搜救任务结束不到一周,基地的警报声再次划破长空。雷战拿着紧急调令冲进宿舍区时,祁昀正带着林晓调试新改装的通信中继器——那是她用牧民赠送的牦牛皮包裹外壳,能在低温环境下保持设备稳定。
“紧急任务,”雷战将调令拍在桌上,地图上红色标记直指青藏高原边缘,“科考队在昆仑山口失联三天,携带的冰川样本可能含有特殊数据,上级要求我们48小时内找到人,且必须保护好样本。”他顿了顿,补充道,“那里海拔5200米,低温、缺氧,还有强地磁干扰,普通通信设备会失灵。”
祁昀立刻抓起桌上的设备,指尖划过牦牛皮外壳:“我改装的中继器能抗-30℃低温,再给通信器加装高原专用芯片,应该能突破地磁干扰。”她转头看向林晓,“这次你还想跟着,就得先过体能关——高原反应可不是闹着玩的。”
林晓立刻挺直腰板:“我早跟着炊事班练负重跑了,保证不拖后腿!”
两小时后,火凤凰特战队带着特制装备登上运输机。机舱内,祁昀正给队员们分发“高原通信三件套”——改装通信器、便携式中继器,还有她连夜画的手绘版“信号盲区图”。“昆仑山口的地磁干扰分三段,”她指着图上的红线,“过了第二段盲区,必须搭建中继站,否则信号会完全中断。”
运输机在海拔4000米的临时机场降落,刚打开舱门,刺骨的寒风就灌了进来。叶寸心裹紧防寒服,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这鬼地方,呼吸都费劲。”沈兰妮拍了拍她的肩膀,递过暖宝宝:“别废话,赶紧赶路,天黑前得翻过第一个达坂。”
队伍刚出发半小时,林晓就开始脸色发白,脚步也慢了下来。祁昀注意到她的异常,立刻停下脚步,从背包里掏出便携氧气瓶:“别硬撑,吸两口缓一缓。”她看着林晓吸着氧气,又补充道,“高原上保存体力最重要,跟紧我的脚步,别掉队。”
走了大约三小时,队伍进入第一段地磁干扰区。祁昀的通信器屏幕开始闪烁,她立刻掏出中继器,找了块背风的岩石固定:“我在这儿守着,你们先往前走,每二十分钟发一次测试信号,确认通信通畅。”
雷战点头,带着其他队员继续前进。可刚走出去不到一公里,祁昀的通信器突然传来刺耳的杂音——是第二段干扰区提前到了!她心里一紧,立刻抓起中继器,朝着队员离开的方向追去。没跑几步,就看到林晓正扶着一棵枯树,脸色苍白地咳嗽,而雷战等人已经不见了踪影。
“怎么回事?”祁昀跑过去,帮林晓顺气。林晓指着前方:“刚才一阵狂风,我们跟雷队走散了,通信器也没信号了。”
祁昀立刻打开信号探测器,屏幕上只有杂乱的波纹。她抬头看向远处的雪山,突然想起科考队失联前最后发送的坐标——就在前方的冰川峡谷里。“走,我们去冰川峡谷,雷队他们肯定也往那儿去了。”
两人互相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冰川峡谷走去。越靠近峡谷,风越大,地上的积雪没过了脚踝。祁昀的防寒靴早已湿透,脚趾冻得发麻,但她还是紧紧抱着中继器,不敢有丝毫松懈。
就在这时,林晓突然指着前方:“祁昀姐,你看!那是不是雷队他们?”
祁昀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远处的冰川上有几个身影,正围着一个蓝色的帐篷——是科考队的帐篷!她立刻掏出通信器,尝试连接中继器,可屏幕依然没有反应。“不行,干扰太强,得再靠近点。”
两人加快脚步,终于在半小时后赶到帐篷附近。雷队和队员们正围着三名科考队员,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看到祁昀和林晓,雷战松了口气:“你们可算来了,通信一直连不上,还以为你们出什么事了。”
祁昀立刻掏出中继器,在帐篷旁搭建起来:“第二段干扰区提前了,现在能通信了。科考队怎么样?样本还在吗?”
科考队的张教授虚弱地笑了笑:“多亏你们及时赶到,我们只是有点高原反应,样本都在。就是通信设备失灵,没法联系外界。”
祁昀检查了科考队的设备,发现是芯片被低温冻坏了。她从背包里掏出备用芯片,快速更换:“现在能用了,你们先休息会儿,我们联系基地,让他们派直升机来接我们。”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雪崩的轰鸣声。雷战脸色一变:“不好,快走!冰川要塌了!”
众人立刻搀扶着科考队员,朝着安全区域撤离。祁昀抓起中继器和通信设备,紧紧跟在后面。刚跑出冰川峡谷,身后就传来巨大的响声——冰川塌了,刚才的帐篷瞬间被积雪掩埋。
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林晓看着祁昀,眼里满是敬佩:“祁昀姐,要是没有你,我们肯定找不到科考队,也没法联系基地。”
祁昀笑了笑,拍了拍她的肩膀:“这是我们的使命。火凤凰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靠所有人的团结和信任。”
当天下午,基地的直升机赶到,接走了所有人。飞机上,张教授看着祁昀手中的改装设备,感慨道:“你们不仅救了我们,还保护了重要的科研样本,火凤凰真是名不虚传。”
祁昀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雪山,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多么艰巨的任务,只要火凤凰的队员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而这份使命,这份担当,也将永远刻在火凤凰的每一个人心中,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