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7 日 09:12,滨海市立图书馆古籍修复室。
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布满灰尘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古籍修复室里弥漫着一股陈旧纸张和特殊修复药剂混合的味道,安静得只能听到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然而,这份宁静却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打破。
古籍修复师李明远倒在一张摊开的 18 世纪羊皮乐谱上,双目圆睁,脸上还残留着惊恐的表情。一支镀金音叉深深插在他的喉间,叉齿上沾染着一些蓝绿色的藻类,在光线的照射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陆星宇戴着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住音叉的末端,准备将其取出。就在镊子触碰到音叉的瞬间,那蓝绿色的藻类突然发出一阵细微的震动,产生了 41.5Hz 的共振。这频率仿佛带着某种穿透力,让人听着莫名的心慌。“这是人类前庭神经的毁灭频率。” 陆星宇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他快速记录下这一发现。
林夏蹲在一旁,目光紧紧锁定在那张羊皮乐谱上。她拿出偏振镜,仔细扫描着乐谱上的每一个细节。林夏“不是凶器....
她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肯定林夏“这是《骷髅之舞》的变调版,但高音谱号被改成了‘深海计划’的徽标。”
在偏振镜的作用下,五线谱上那些用血液写成的音符在紫外线下分裂成了两行,仿佛在诉说着两个不同的故事。
唐果在一旁操作着电脑,试图从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找到与这份乐谱相关的信息。或许是太过专注,她不小心撞翻了旁边的墨水瓶,黑色的液体瞬间在羊皮纸上蔓延开来。众人惊呼一声,想要阻止却已来不及。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墨水蔓延的轨迹竟然形成了北纬 32°14' 的坐标,恰好覆盖住了乐谱角落被血渍模糊的数字 ——19450815。
陆星宇“生物密码有新发现。”
陆星宇将从死者指甲缝里提取到的荧光藻类样本放入质谱仪中,仪器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分析结果。陆星宇“这些荧光藻类的同位素特征,和之前蜡像泪痕的同位素特征完全相同。”
这一发现让在场的人都心头一震,这意味着李明远的死与之前的蜡像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陈默拿起那支从死者喉间取出的镀金音叉,在阳光下仔细观察。他发现音叉底部刻着一些极其微小的图案,放大后一看,竟然是微型的亥姆霍兹共振器图纸。陈默“这东西能放大特定频率至致死量级。”
陈默的眉头拧成了一团,凶手的心思之缜密,手段之残忍,让人不寒而栗。
唐果调取出图书馆的湿度记录,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在案发时间段出现了一个诡异的低谷。唐果“案发时室内湿度突然降至 1945 年 8 月的平均湿度。”
唐果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唐果“这简直不符合常理。”
这突如其来的湿度变化,仿佛是一个时空锚点,将现在与过去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沈巍一直沉默地站在一旁,此刻他走上前,用手中钢笔的笔尖轻轻触碰那支镀金音叉。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音叉的金属表面立刻浮现出六芒星的蚀刻图案。沈巍“这不是谋杀... 是调音。”
沈巍的声音低沉而神秘,仿佛蕴含着某种深意。他从死者的口袋里拿出一张便签,上面的字迹是用逆时针螺旋写的沈巍“当第十二个音符归位,夜莺将浮出水面”。
就在这时,地下突然传来一阵管风琴的低鸣,那声音悠远而沉重,仿佛从深海传来。白夜站在窗边,他的机械指套不受控制地在桌面上敲击起来,发出一连串有规律的 “哒哒” 声。唐果立刻反应过来,这是摩尔斯电码!她迅速在电脑上翻译,屏幕上出现的文字让所有人都脸色大变 ——唐果“他们不是死了,是变成了通道”。
【第三章核心谜题】
为什么死者要特意选择18世纪的乐谱?
音叉发出的41.5Hz如何精准锁定受害者?
便签上的"第十二个音符"指向哪个未来案件?
【细思极恐的细节】
图书馆的监控显示,案发前03:33有个人影站在古籍区,但红外热成像显示那是个-12℃的物体
沈巍的钢笔能在纸上写出两种颜色的墨水,一种只在80年后显影
白夜敲击的摩尔斯电码,节奏与1945年"夜莺号"最后的求救信号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