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区开放后的第一个周末,马依岚比平时起得更早。
窗外的天刚蒙蒙亮,她套上常穿的米色针织衫,随手抓了个帆布包就出了门。
包里装着昨天特意打印的工具保养清单,还有给小男孩准备的迷你放大镜——上次见面时,孩子说想更清楚地看老刻刀上的纹路。
小区门口的早餐摊刚支起来,蒸笼里的肉包冒着白汽,老板看见她就笑着招呼:“马小姐,还是豆浆加茶叶蛋?”
“对,麻烦您多装一个蛋,等会儿要去博物馆。”马依岚掏出手机扫码,指尖碰到冰凉的屏幕,想起昨天沈听寒发的消息,说要带专业相机来拍展柜里的工具。
她咬了口热乎的茶叶蛋,慢慢往公交站走。
清晨的风带着点凉意,路边的梧桐树叶子上还挂着露水,偶尔有早起的鸟儿落在枝头叫两声,把安静的街道衬得更温柔。
公交慢悠悠地晃到博物馆站,马依岚刚下车就看见沈听寒的车停在路边。
他穿着简单的黑色卫衣,手里拎着相机包,看见她就打开副驾驶的门:“刚想给你发消息,怕你还没到。”
“刚吃了早餐,正好赶上开馆。”马依岚坐进车里,把帆布包放在腿上,“你怎么这么早?”
“想趁人少拍点细节,昨天许曼说,剧组的宣传组想要点展区的照片,用来做后续的文化科普内容。”沈听寒发动车子,方向盘在他手里转了个平缓的弯,“对了,林雨然说她今天要带群里的几个朋友来做志愿讲解,大概十点到。”
马依岚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掠过的街景上。
博物馆门口已经有零星的游客在排队,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忙着引导大家扫码预约。
两人停好车走进馆内,王老师已经在展区门口等着了,手里拿着个厚厚的笔记本:“依岚,你来得正好,昨天闭馆后我整理了游客留言,好多人问能不能多安排点工具使用的演示活动。”
马依岚接过笔记本翻了两页,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游客的建议,还有人画了小小的工具简笔画,旁边写着“想知道这把锤子怎么修陶器”。
“我觉得可以搞个周末体验课,不用太复杂,就教大家怎么给小木头件抛光,或者用简单的刻刀刻个小图案。”沈听寒凑过来看了一眼,手指点在其中一条留言上,“你看,好多家长都问能不能带孩子来,咱们可以专门设个亲子场。”
王老师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上次捐铜锤的张大爷说他以前在木器厂当过师傅,要是能请他来当指导,肯定特别受欢迎。”
马依岚把笔记本合上,心里盘算着流程:“那我今天跟张大爷联系一下,再让林雨然在群里统计下大家的时间,争取下周就能试办一次。”
三人正说着,展区入口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林雨然领着三个群友走了进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自制的讲解卡片。
“依岚姐!沈老师!王老师!”林雨然跑得气喘吁吁,把卡片递过来,“这是咱们群里的李姐、老周和小吴,他们都是文物爱好者,昨天特意把讲解词背下来了。”
李姐是个穿着碎花衬衫的阿姨,手里还拿着个保温杯:“我昨天在家对着镜子练了好几遍,就怕讲错了工具的年代,给咱们展区丢脸。”
老周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本泛黄的《文物修复工具图鉴》:“我把书带来了,要是有游客问得细,还能翻书给他们看对应的老照片。”
小吴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背着个双肩包,包里装着打印好的工具小知识手册:“我准备了手册,免费发给游客,上面还有咱们展区的公众号二维码,方便大家后续关注活动。”
马依岚看着他们手里的东西,心里暖暖的:“辛苦大家了,等会儿我带你们先熟悉下每个展柜的位置,咱们分区域讲解,这样游客多的时候也不会乱。”
几人刚排好讲解的区域,展区入口就热闹起来。
第一批游客走了进来,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有背着相机的摄影爱好者,还有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慢慢悠悠地在展柜前驻足。
马依岚刚走到放老刻刀的展柜前,就看见个熟悉的小身影——麻辣烫摊老板的儿子,穿着上次那件小小的志愿者马甲,正拉着老板的手往这边走。
“依岚姐姐!”小男孩看见她就挣脱老板的手跑过来,手里举着一张画纸,“我昨天画了刻刀,你看像不像?”
马依岚蹲下来接过画纸,上面用彩色笔画着一把歪歪扭扭的刻刀,刀柄上还画了几个小圆圈,像极了刀柄上的包浆:“画得真像!比姐姐画的都好。”
她从帆布包里掏出迷你放大镜递给小男孩:“这个送给你,你可以用它看看刻刀上的纹路,比用眼睛看更清楚。”
小男孩接过放大镜,小心翼翼地凑到展柜前,对着老刻刀仔细看了起来,嘴里还小声嘀咕:“哇,真的有纹路,像小波浪一样。”
老板站在旁边笑着说:“这孩子昨天晚上把放大镜揣在怀里睡觉,说今天要用来好好看工具。”
马依岚看着小男孩认真的样子,想起上次教他握刀的姿势,忍不住问:“你要不要试试给其他小朋友讲解这把刻刀?就像上次你跟我说的那样,告诉他们这是张爷爷捐的,他爷爷用它修过清代的木雕。”
小男孩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好啊!可是我怕讲错了。”
“没关系,姐姐在旁边陪着你,你忘了的话姐姐提醒你。”马依岚摸了摸他的头。
小男孩深吸一口气,拉着旁边一个小女孩的手,把她带到展柜前,举起放大镜:“你看,这是刻刀,张爷爷捐的,他爷爷用它修过清代的木雕,特别厉害!”
小女孩的妈妈站在旁边,笑着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这小志愿者真可爱,讲解得真清楚。”
马依岚看着小男孩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这时,沈听寒拿着相机走了过来,镜头对着展柜里的刻刀和小男孩的背影,轻轻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肯定能当宣传图,比单纯拍工具更有温度。”
马依岚抬头看他,阳光透过展区的玻璃窗照进来,落在他的侧脸上,把他睫毛的影子投在脸颊上,显得格外柔和。
两人对视了一眼,都没说话,却莫名觉得心里很踏实。
快到中午的时候,展区里的游客多了起来。
林雨然和群友们忙着在各个展柜间穿梭讲解,王老师在咨询台给游客解答活动预约的问题,沈听寒则拿着相机,在各个展柜前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偶尔还会帮游客拍几张和工具的合影。
马依岚刚帮一位老奶奶调整好轮椅的位置,就看见张大爷提着个布袋子走进来。
“张大爷,您怎么来了?”马依岚赶紧迎上去。
张大爷把布袋子放在咨询台上,打开袋子,里面装着一把磨得锃亮的木刨子:“我昨天听王老师说你们想搞体验课,就把我以前用的木刨子带来了,这刨子好用,适合教年轻人给小木头件抛光。”
他拿起木刨子,用手指摸了摸刨刃:“这刨子跟了我四十多年,以前在木器厂的时候,我用它刨过不少老木头,后来退休了就一直放在家里,这次正好能派上用场。”
马依岚接过木刨子,入手沉甸甸的,刨身上的木纹清晰可见,摸上去光滑得没有一点毛刺:“谢谢您,有了这个刨子,体验课肯定能办得更好。”
张大爷笑着说:“谢啥,我就是喜欢这些老工具,能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知道它们以前是怎么干活的,我就高兴。”
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都聚在博物馆的休息区,吃着带来的盒饭。
林雨然一边扒饭一边说:“今天上午发出去了两百多本小手册,好多游客都关注了公众号,还有人问下次体验课什么时候办,咱们得赶紧把时间定下来。”
老周喝了口汤:“我跟张大爷聊了,他这周末有空,要是咱们能把材料准备好,这周末就能办第一次体验课。”
小吴拿出手机:“我刚才在网上看了,有卖小木块和砂纸的,价格不贵,我可以负责下单采购,明天就能送到。”
王老师放下筷子:“我来联系博物馆的活动场地,争取把体验课安排在一楼的活动室,那里空间大,光线也好,适合大家动手操作。”
马依岚看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把盒饭里的青菜夹给林雨然:“那我今天下午就写体验课的流程,再跟张大爷确认下教学的细节,确保每个步骤都安全又好操作。”
沈听寒把自己盒饭里的肉夹给马依岚:“我下午把今天拍的照片整理出来,发给许曼的宣传组,顺便让他们帮忙在剧组的官微上推一下咱们的体验课,能吸引更多人来。”
大家吃完饭,简单休息了一会儿就又投入到工作中。
马依岚坐在咨询台旁边的桌子前写流程,张大爷坐在她旁边,一边帮她回忆木刨子的使用步骤,一边给她讲以前在木器厂干活的趣事。
“以前我们用这木刨子,讲究‘稳、准、轻’,刨木头的时候手不能抖,力度要均匀,不然刨出来的木头面就不平整。”张大爷用手比划着刨木头的动作,“刚开始学的时候,我刨坏了好几块木头,师傅说我手太急,让我先练握刨子的姿势,练了一个星期才让我正式刨木头。”
马依岚把他说的要点记在流程里,偶尔抬头问一句细节,张大爷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沈听寒坐在不远处的椅子上整理照片,偶尔抬头看一眼马依岚和张大爷的方向,看着他们认真讨论的样子,忍不住拿起相机,又拍了一张照片。
下午四点多的时候,林雨然拿着统计好的体验课报名名单跑过来:“依岚姐!咱们在群里和公众号上发了体验课的消息,不到两个小时就报满了,还有好多人问能不能加名额。”
马依岚接过名单看了看,上面有二十多个名字,有大人也有孩子:“咱们第一次办,先办二十个人的场,等积累了经验,下次再增加名额,这样也能保证教学质量。”
王老师走过来说:“活动室已经定好了,周末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我还跟馆里申请了一些防护手套和护目镜,确保大家操作的时候安全。”
小吴也跑过来说:“我买的小木块和砂纸已经发货了,明天下午就能到博物馆,到时候我来整理好,分好每份的材料。”
大家把事情都安排妥当,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
展区里的游客慢慢走光了,志愿者们也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
马依岚和沈听寒最后检查了一遍展区的展柜,确认每个展柜的灯都关好了,门锁也锁好了,才一起走出博物馆。
“今天忙了一天,累不累?”沈听寒打开车门,让马依岚先坐进去。
“还好,挺充实的。”马依岚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路灯,“以前总觉得文物修复是件孤独的事,没想到办个展区能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一起为了一件事努力,感觉特别好。”
沈听寒发动车子,方向盘轻轻一转,车子平稳地汇入晚高峰的车流:“以后这样的日子还会有很多,等体验课办起来,咱们还可以搞工具故事分享会,请捐工具的朋友们来讲讲工具背后的故事,肯定会更有意思。”
马依岚点点头,看着车窗外掠过的万家灯火,心里满当当的。
路过麻辣烫摊的时候,老板正在门口收拾桌子,看见他们的车就挥了挥手。
马依岚让沈听寒停下车,探出头跟老板打招呼:“今天生意怎么样?”
“挺好的,晚上人多。”老板笑着说,“我家小子今天回家跟我说,他给好多小朋友讲了刻刀的故事,还说下次体验课要去当小助手。”
“欢迎他来,到时候让他帮着分发材料。”马依岚笑着说。
老板高兴地答应下来,又给他们装了两袋炸酥肉:“刚炸好的,你们拿着路上吃。”
马依岚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跟老板道了谢,才让沈听寒开车离开。
车子继续往前开,马依岚打开装炸酥肉的袋子,一股香味飘了出来。
她拿起一块递给沈听寒:“你尝尝,还是以前的味道。”
沈听寒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裹着鲜嫩的肉,味道刚刚好:“确实好吃,比外面餐馆做的还香。”
马依岚也拿起一块吃起来,看着窗外的夜景,心里格外平静。
她想起刚进博物馆的时候,只是单纯喜欢文物修复,觉得能把破损的文物修好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后来遇到沈听寒、林雨然,还有群里的朋友们,再到办这个修复工具展区,她才发现,文物修复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更是一群人的事。
这些老工具背后,不仅有岁月的痕迹,还有人的故事,而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喜欢上文物修复,才是更有意义的事。
车子开到马依岚家小区门口,沈听寒停下车:“今天谢谢你,跟大家一起忙了一天,感觉特别充实。”
“我也谢谢你,帮着拍了那么多照片,还帮着出主意。”马依岚解开安全带,拿起帆布包,“周末体验课见。”
“周末见。”沈听寒看着她走进小区,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楼道口,才发动车子离开。
马依岚走进楼道,掏出钥匙打开家门。
屋里安安静静的,她把帆布包放在玄关的柜子上,拿出今天打印的体验课流程,坐在沙发上又看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的细节。
然后她拿出手机,给张大爷发了条消息,确认周末体验课的时间和教学步骤。
张大爷很快回复了消息,说都没问题,还说会提前半小时到博物馆,准备好木刨子的演示。
马依岚放下手机,靠在沙发上,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今天在展区里的画面——游客们认真听讲解的样子,小男孩拿着放大镜看刻刀的样子,张大爷给大家讲木刨子故事的样子,还有沈听寒拿着相机拍照的样子。
这些画面像一颗颗温暖的小石子,落在她的心里,漾起一圈圈温柔的涟漪。
她知道,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日子,会有更多人来关注文物修复,会有更多老工具的故事被讲给大家听。
而她,会一直在这里,和这些可爱的人一起,把这件有意义的事继续做下去。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沙发上,给整个屋子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
马依岚睁开眼睛,看着窗外的月亮,忍不住笑了。
这样的日子,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