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里的那一次无声交集,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苏沐昀的生活里漾开了一圈小小的涟漪,很快又被无边的题海淹没了。
第二天醒来,窗外依旧是灰蒙蒙的天,桌上是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昨晚那首名为《Rainy Day Sunshine》的曲子带来的短暂慰藉,如同清晨的薄雾,被现实的阳光一照,便消散无踪。生活的主旋律依然是刷题、模考、排名、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和自我怀疑。
苏沐昀没再回复那个匿名的树洞,也没有特意去“听雨”查看。高三生没有奢侈的闲暇去经营一段虚无缥缈的、连对方是男是女都不知道的网络联系。她把那份深夜的温暖小心地封存起来,当作一个疲惫时偶尔想起的小小慰藉。
然而,命运的丝线一旦缠绕,便不会轻易松开。
几天后的一个课间,苏沐昀趴在桌子上,试图在嘈杂的教室里小憩片刻。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她懒洋洋地掏出来,是“听雨”APP的推送通知:
“您关注的作品《Rainy Day Sunshine》的作者‘澄澈’,更新了个人主页。”
苏沐昀愣了一下。“澄澈”?她什么时候关注了这个人?她点开通知,跳转进“听雨”。
她想起来了。那天晚上,被那首曲子触动后,她确实点进了上传者的主页。那时,“澄澈”的主页空空如也,只有那首孤零零的《Rainy Day Sunshine》。出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谢,或者仅仅是手滑,她点了关注。她甚至不记得自己当时有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此刻,“澄澈”的主页不再是一片空白。他上传了几张照片。
不是自拍,而是生活的碎片:
· 一张是堆满书本和试卷的书桌一角,一盏复古的绿色台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晕。桌角放着一个马克杯,杯身上印着一个简约的钢琴键盘图案。
· 一张是傍晚窗外的天空,绚烂的晚霞如火如荼,将城市的天际线染成温暖的橘红。
· 还有一张,是一只骨节分明的手,轻轻搭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上,只露出半截手腕和干净的袖口。光线从侧面打来,勾勒出优雅的轮廓。
照片的构图和光影都带着一种沉静的审美,不张扬,却让人感到舒适。配文也很简单:
· “角落的光。”
· “今日份的治愈。”
· “指尖的倾诉。”
苏沐昀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这些画面……和她想象中的“高三狗”似乎有些不同。没有抱怨,没有颓丧,只有一种在沉重压力下依然努力捕捉生活美好的细腻感。尤其是那只弹钢琴的手,让她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那晚清澈温暖的旋律。
她犹豫了一下,没有评论,只是默默地点了个赞。然后,像被什么驱使着,她也点开了自己那个几乎荒废的“沐雨”主页。她的主页里,只有很久以前随手分享的几张照片:窗台上顽强生长的几盆多肉植物,阳光下毛茸茸的叶片显得生机勃勃;一本摊开的诗集,上面用彩色笔做着笔记;还有一张是学校操场上空,一群鸽子飞过湛蓝的天空。
她想了想,也更新了一条动态。没有文字,只是上传了一张昨天晚自习后拍的照片:空荡荡的教室,只有她的座位还亮着台灯,灯光在课桌和书本上投下长长的影子。照片带着一种静谧的孤独感,却也透着一丝坚持的意味。
发送成功后,她立刻关掉了APP,仿佛做了什么亏心事,脸颊微微发热。她把手机塞回口袋,强迫自己投入到下节课的预习中。
---
南方的天气总是带着湿漉漉的缠绵。刘景澄刚刚结束一场物理竞赛的模拟测试,脑子还在高速运转后的余波中嗡嗡作响。他靠在走廊的栏杆上,望着楼下被细雨打湿的香樟树,下意识地点开了“听雨”。
他习惯性地先去看“树洞”,但目光扫过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ID跳入了他的关注列表——“沐雨”。
是她?
那个在树洞里写下“题海无涯,何处是岸”的匿名者?那个后来默默点赞了他《Rainy Day Sunshine》的人?
心跳莫名地快了一点。他点开“沐雨”的主页。
映入眼帘的,是那张新上传的“孤独课桌”照片。空荡的教室,唯一亮着的灯,拉长的影子……这张照片像一道无声的共鸣,瞬间击中了他。他几乎能感受到拍摄者那一刻的疲惫、坚持和无人诉说的孤寂。这感觉,太熟悉了。
他继续往下翻看她的旧动态。
· 那些饱满可爱的多肉植物,透露出主人对微小生命的温柔呵护。
· 那本写满笔记的诗集,字迹清秀,旁边还有娟秀的批注,显示出阅读者沉浸其中的思考。
· 操场上的鸽群与蓝天,构图开阔,带着一种向往自由的轻盈感。
这是一个内心丰富、安静、甚至可能有点文艺的女孩子。她的世界,似乎被书本、自然和细微的美好填满,却又被高三的重重围困。刘景澄看着看着,嘴角不自觉地弯起一个细微的弧度。他点开那张“孤独课桌”照片,在评论区敲下几个字:
“灯下不孤单,有人也在远方亮着灯。” —— 澄澈
发送出去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这似乎……有点逾越了?对一个素未谋面、仅凭几张照片和一首曲子建立联系的陌生人?他会不会显得唐突?
几乎是下一秒,手机震动了一下。
“沐雨” 点赞了您的评论。
没有文字回复,只有一个简单的点赞。但刘景澄却像是收到了某种确认,心里那点小小的忐忑瞬间被一种奇妙的愉悦感取代。她看到了,并且没有反感。
---
这一个小小的点赞,像打开了一道无形的闸门。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他们不再局限于那个匿名的树洞,而是开始在公开的主页上,用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分享着各自高三生活的点滴碎片。
苏沐昀会拍:
· 食堂阿姨今天多给她打了一勺菜的“小确幸”。
· 解出一道难题后在草稿纸上画的庆祝笑脸。
· 放学路上遇到的一只慵懒晒太阳的流浪猫。
刘景澄会分享:
· 竞赛集训时窗外壮丽的日出。
· 解出一道压轴题后听的一首激昂的交响乐片段(链接)。
· 周末短暂休息时,在琴房即兴弹奏的一小段舒缓旋律(音频)。
他们从不@对方,评论也仅限于简单的“加油”、“好看”、“好听”或者像“澄澈”回复“孤独课桌”那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暖和理解的句子。苏沐昀回复得更少,但她的每一个点赞,都像一颗投入刘景澄心湖的小石子,总能让他平静的思绪泛起波澜。
刘景澄发现自己变了。
· 他开始期待手机“听雨”APP的推送通知,期待看到那个“沐雨”的头像旁出现一个小小的红点。
· 他会把她分享的音乐加入自己的歌单,在她分享的照片里,寻找那些细微的情绪和故事。
· 他会反复点开她很久以前分享的那张多肉照片,看着那些在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的叶片,仿佛能汲取到某种安静的、坚韧的力量。
· 他手机里一个名为“缓存”的文件夹,不知不觉存满了“沐雨”主页的所有图片和音频。他甚至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下意识地觉得,这些碎片不能丢失。
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他们从未真正交谈过,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城市、学校,甚至连声音都没听过。但在这些无声的分享和互动中,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感却在悄然滋生。他感觉自己像是隔着遥远的距离,在观察一个同样在高三泥沼中奋力前行的灵魂,她的疲惫、坚持、偶尔的小欢喜,都让他感同身受。
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屏幕另一端、ID为“沐雨”的女孩,产生了一种超越普通网友的好奇和……好感。她的安静、她的细腻、她在压力下依然努力捕捉美好的样子,像一道微光,照进了他被竞赛和排名填满的枯燥世界。
他开始在睡前,习惯性地刷新一下“沐雨”的主页。如果看到更新,哪怕只是一张新的多肉照片,也会让他带着一种莫名的安心感入睡。如果没有更新,心底会掠过一丝微不可查的失落。
“沐雨”……这个名字在他心里默念了无数遍,带着一种温柔的、潮湿的清新感,像极了窗外南方缠绵的细雨。
刘景澄知道,他不再只是对一个匿名的树洞倾诉者有好感。他是对一个真实存在的、名叫“沐雨”的女孩,产生了真正的心动。
窗外的雨还在下,滴滴答答。他点开“沐雨”最新分享的一张照片——那是她窗台上的一盆小小的、开出了白色小花的不知名植物。他在下面评论道:
“静待花开。”
这一次,他发送后,没有立刻关掉APP。他握着手机,看着屏幕上那个小小的ID,心底有个声音在清晰地回响:他想认识她,真正地认识她。不仅仅是“沐雨”,不仅仅是“澄澈”。
然而,高三的警钟长鸣。现实的引力依然沉重。这份隔着屏幕悄然滋生的情愫,是照亮前路的微光,还是扰乱心神的诱惑?刘景澄望着桌面上厚厚的习题册,陷入了短暂的迷茫。他需要一点时间,也需要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