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南麓,灵泉谷。
此地原本是前朝一处废弃的皇家猎苑,山势环抱,入口险峻,内有数眼温泉终年氤氲着热气,溪流潺潺,土地因火山灰和腐殖质长期沉积而异常肥沃,确实是一处难得的“灵秀之地”。在秦夙派出的精锐亲军完成清场并建立起三道严密防线后,这片山谷便彻底与外界隔绝,成为了姜愿专属的、笼罩着神秘色彩的“皇家格物农苑”。
谷内,原有的行宫建筑被改造为核心的管理区和实验室(对外宣称是“观察记录室”和“秘法传承室”),而大片平坦肥沃的土地则被规划成不同的区域。
在最开阔的平地上,划分出整齐的方块田。一部分田里,水稻秧苗翠绿欲滴,植株挺拔,分蘖数量远超寻常稻种,这是经过空间灵泉水和百倍时间加速优化过的“灵泉一号”稻。另一部分田里,马铃薯(土豆)枝叶繁茂,地下块茎正在疯狂膨大;金黄的玉米杆粗壮如小儿臂,硕大的玉米棒子已经初具雏形;还有一片区域试种了系统优化过的大豆,豆荚饱满,预示着惊人的产量。
姜愿戴着遮阳的草帽,裤脚挽起,站在田埂上,亲自指导着由陈平从北境老家招募来的、绝对可靠的老农们进行田间管理。
“李伯,这片稻子,再过半月便可追一次肥,用我配的那个‘营养液’。”姜愿指着水稻田说道。那“营养液”实则是稀释了千百倍的灵泉水,既能促进生长,又不会显得过于惊世骇俗。
“是,县主。”李伯恭敬应道,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庄稼,眼中满是惊叹,“老汉种了一辈子地,从未见过长势如此好的稻子和杂粮!这灵泉谷,真是宝地啊!”
这些作物在空间内经过多代优化,抗病、抗倒伏能力极强,加上谷内接近空间环境的微气候(姜愿暗中利用空间权限进行小幅调节)和稀释灵泉水的灌溉,长势自然远超外界。姜愿的计划是,将这里作为“原种基地”,收获的第一代种子,将优先供应皇庄和北境、江南等核心示范区,进行大规模推广。她要让“灵泉谷出产必属精品”的概念深入人心,为后续更广泛的农业革命奠定无可辩驳的事实基础。
在谷中向阳的坡地上,两种不同的“树”引起了所有人的好奇。一种是较为低矮、枝叶青翠的植株,开着乳白或鹅黄的花朵,随后结成桃状的果实(棉铃);另一种则高大挺拔,树干有刺,开着艳丽的红橙色花朵。
“县主,这两种是……”负责这片区域的管事好奇地问。
“矮的叫‘棉花’,高的叫‘木棉’。”姜愿解释道,“它们的花朵凋谢后,会结出内含绵软纤维的蒴果。这些纤维,可以用来纺线织布,填充衣被,其保暖效果,远胜麻絮和芦花。”
她摘下一个即将绽开的棉铃,轻轻掰开,露出里面洁白、柔软、富有弹性的棉纤维。“看,这就是‘棉絮’。若能量产,我大夏百姓,冬日便多了一份暖意,将士们也不必再受冻馁之苦。”
她又指着木棉树:“此树所产木棉,纤维虽短,但更轻更保暖,且浮力极佳,可用于制作救生衣囊。其树本身亦耐旱耐瘠,可在北方不少贫瘠之地种植。”
这些棉籽和木棉种子,同样是空间优化的产物,具有更高的出绒率和适应性。姜愿深知,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保暖是关乎生存和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推广棉花和木棉,其意义不亚于推广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