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同人小说 > 今夜雨停后
本书标签: 小说同人 

第一章

今夜雨停后

第一章 雨夜初遇

江城八月,台风登陆前夕。

  闷雷滚过天际,雨点像失控的鼓槌砸在出租车的顶棚。车里,沈栀意第三次低头确认手机——网约车软件上的路线忽明忽暗,像随时会熄灭的火星。

  “师傅,麻烦前面路口靠边。”

  她推开车门,雨水瞬间灌进帆布鞋。伞骨被风掀翻,她索性收了伞,把电脑包护在怀里,踩着水花一路小跑。

  目的地是江堤尽头的一家旧书店——“迟慢”。

  沈栀意今年二十七岁,独立纪录片导演,三个月前刚结束在川西的拍摄。回江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生前留下的书信捐给市图书馆。可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她,馆里正在修缮,让她先联系民间古籍保护组织。于是,她找到了“迟慢”。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风铃叮当作响。

  店里只亮着一盏钨丝灯,昏黄光晕里,尘埃漂浮。

  “打烊了吗?”她抹了把脸上的雨水。

  柜台后,有人抬头。

  那是一张轮廓分明的脸,眉骨到鼻梁的线条像被刀锋削过,偏偏眼尾弧度柔和,像藏着一场迟到的春天。男人穿着洗得发白的黑色T恤,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蜿蜒的旧伤疤。

  “还没。”他声音低哑,像被雨水泡过,“但灯快跳闸了。”

  话音刚落,灯泡滋啦一声灭了。

  黑暗里,只剩雨声。

  沈栀意听见自己心跳,也听见对

第二章 迟慢书店

  灯修好已是半小时后。

  沈栀意坐在柜台旁的高脚凳上,捧着男人煮的姜茶。杯壁烫手,她低头吹了吹,热气氤氲里,看见柜台玻璃下压着一张老照片:少年时期的他站在梧桐树下,身边坐着一个穿白裙的女人,眉眼与他七分相似。

  “那是我母亲。”男人顺着她的视线,“书店是她的。”

  “现在归你了?”

  “算是。”他扯了下嘴角,“我回来抵债。”

  男人叫江砚,三十二岁,曾经是建筑设计师,七年前母亲病逝,父亲投资失败,留下一屁股债和这家濒临倒闭的书店。他卖掉婚房,辞职回江城,守着“迟慢”过日子。

  沈栀意注意到柜台角落的日历——停在2021年3月12日。

  “怎么不翻?”

  “那天之后,没什么值得记住的。”

  雨停了。沈栀意留下联系方式,说改天再来捐书。走到门口,江砚叫住她:“纪录片导演?我店里有些老照片,或许你用得上。”

  她回头,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沉默的河。方的呼吸。两秒后,手机电筒亮起,光束里,男人递来一条灰色毛巾:“擦擦,别感冒。”

  指尖相触的瞬间,沈栀意闻到他腕间淡淡的雪松味。

  后来她想,所有故事都是从这条毛巾开始的——像一条柔软的引线,把两个原本平行的宇宙,轻轻缝在了一起。

第三章 旧照片里的秘密

  一周后,沈栀意带着母亲的檀木箱子再次来到“迟慢”。

  箱子里有1980年代的胶片相机、泛黄的车票、一封封未寄出的信。最底下,压着一张底片——画面是江城老码头的雨幕,伞下站着穿旗袍的女人和穿军装的青年。

  江砚用扫描仪把底片投影到幕布。

  “这男人,”他放大局部,“像极了我外公。”

  沈栀意心头一跳。母亲临终前曾说,她年轻时在码头遇见一个人,“像夏天的暴雨,来得急,走得也快”。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意识到:照片里的女人,或许是沈栀意的外婆;而男人,可能是江砚的外公。

  一段被掩埋的往事,在两代人之间露出冰山一角。

第四章 暴雨将至

  为了追溯这段历史,他们开始频繁见面。

  江砚翻出母亲留下的日记:1998年,有个叫“沈青禾”的女人常来书店,两人以姐妹相称。

  “沈青禾是我外婆。”沈栀意声音发颤,“她1999年去世,死前把相机留给我妈,说‘等一个不会回来的人’。”

  线索像散落的珠子,被一点点串起。

  台风季再次来临。那晚,书店屋顶漏水,他们踩着梯子修瓦片。雨太大,江砚的T恤湿透,贴在身上,勾勒出肋骨的轮廓。沈栀意递工具时,指尖碰到他的腰,像触到一块滚烫的炭。

  “小心!”

  梯子突然打滑,江砚一把搂住她的腰。两人跌在书堆上,沈栀意的额头撞到他下巴。

  呼吸交缠。

  她闻到他身上的雨水味,听见自己心跳如擂。

  江砚先松开手,喉结滚了滚:“抱歉。”

  黑暗中,沈栀意轻声说:“江砚,你相信命运吗?”

  他没回答,只是抬手,替她擦去睫毛上的水珠。

第五章 外婆的遗书

  他们在书店阁楼找到一只铁盒,里面是一封未拆的信——外婆写给“阿砚外公”的绝笔。

  信纸脆得像蝶翅,字迹却锋利:

  “阿执:

  当你读到这封信,我已随夫远赴重洋。那年码头一别,我骗你说会去车站,其实我在雨里站到天黑。你说‘等打完仗就回来’,可我知道,你不会再回来。

  我怀孕了,孩子不是你的。

  原谅我。

  此去经年,愿你忘了我。”

  落款:1949年8月27日。

  沈栀意的手抖得几乎拿不住信。

  “所以,”江砚声音沙哑,“我们不是偶然相遇。”

  他们的外婆,一个负了约,一个被负约。命运像顽童,把两代人的遗憾揉成纸团,隔了七十年,抛进他们的掌心。

第六章 靠近

  夏天过去,书店后院的无花果树结出第一颗果。

  沈栀意剪了一支,掰开,粉红的果肉淌着蜜。

  “甜吗?”江砚倚在门框看她。

  她踮脚,把另一半喂到他嘴边。指尖碰到他的唇,像触电。

  江砚握住她的手腕:“栀意,我给不了你什么。”

  “我知道。”她笑,“我给得了自己就行。”

  那天夜里,沈栀意留在书店。

  他们没开灯,月光从天窗漏进来,落在旧书脊上,像一层薄霜。江砚的吻落在她锁骨,带着无花果的甜。

  “沈栀意,”他额头抵着她的,“我怕我会搞砸。”

  “那就一起搞砸。”

第七章 裂缝

  纪录片剪完那天,沈栀意收到北京的工作邀请。

  她犹豫再三,还是告诉江砚。

  “多久?”

  “一年。”

  江砚沉默很久,只说:“挺好的。”

  离别前夜,台风再次登陆。

  书店被淹,水位漫过脚踝。他们抢救书籍到后半夜,江砚的哮喘突然发作。

  沈栀意背着他去诊所,雨水打在脸上,像冰针。

  医生说再晚十分钟就危险了。

  病床前,江砚睁开眼,第一句话是:“别因为我留下。”

  沈栀意攥着他的手,指甲陷进他掌心:“江砚,你混蛋。”

第八章 北京,大雪

  沈栀意走后,江砚把书店二楼改成民宿,用收入还债。

  他们每天视频,但信号越来越差。

  冬至那天,北京下初雪。沈栀意站在国贸天桥上,给江砚打视频,镜头里,他正给客人办入住,身后是空荡的书架。

  “江砚,我想你了。”

  他笑:“等书店不欠债了,我去找你。”

  雪落在屏幕上,像无声的泪。

第九章 外婆的相机

  2024年3月,沈栀意收到江城博物馆的信:外婆的相机被鉴定为国家级文物,希望借展。

  她请假回江城,飞机落地那天,江砚没来接。

  民宿前台递给她一张便签:“屋顶漏水,我在书店。”

  她赶到时,江砚正踩着梯子修瓦片——和去年同样的位置,同样的姿势。

  “下来。”她仰头喊。

  江砚低头,看见她,手里的瓦片啪嗒掉在地上。

  他瘦了,眼下有青黑。

  “沈栀意,”他声音发颤,“我债还完了。”

  阳光穿过无花果树的枝叶,在他们之间投下斑驳的光斑。

  沈栀意张开手臂:“那还等什么?”

第十章 迟到的春天

  展览开幕那天,博物馆大厅循环播放沈栀意的纪录片:《渡口》。

  最后一帧,是江砚在书店柜台煮姜茶的侧影。字幕写着:

  “献给所有在暴雨中等待天晴的人。”

  观众席里,江砚悄悄握住沈栀意的手。

  她无名指上,戴着一枚用旧底片折成的戒指。

  “江砚,”她轻声说,“我们结婚吧。”

  他笑:“书店当嫁妆?”

  “不,书店当聘礼。”

第十一章 尾声

  2025年8月19日,台风“银杏”过境。

  “迟慢”书店的招牌被吹得吱呀作响,却再没掉下来。

  二楼阳台,沈栀意挺着六个月孕肚,给无花果树绑防风绳。

  江砚端着姜茶出来,皱眉:“医生让你少弯腰。”

  “那你帮我。”

  他蹲下来,动作熟练得像在呵护易碎的梦。

  雨过天晴,天边挂两道彩虹。

  沈栀意靠在江砚肩头,轻声念:“阿执,当你读到这封信……”

  江砚吻她发顶:“这次,信送到了。”

  风掠过树梢,无花果叶沙沙作响,像外婆在笑。【后记】

  后来,“迟慢”成了江城最热门的旧书店。

  有人说,老板和老板娘在雨天相遇,在雪天重逢,在晴天相爱。

  只有他们记得——那年雨夜,江砚递给沈栀意的灰色毛巾,其实洗得发白,边缘还脱线。

  可沈栀意一直留着。

  就像留住了整个夏天。(全文完)

今夜雨停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