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的铃声刚落,校长拿着教案走进教室,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看到同学们兴奋地讨论昨天观察鸳鸯的事,他先接过了话头:
“有人去湖对面看了鸳鸯,说它们并不像传说中那么专一,这很正常。就像‘糟糠之妻’,指的是成亲后陪你共患难、一起吃粗粮的妻子,不是说妻子粗鄙;‘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是说女子即便没有才华,明辨是非也是美德,可不是真要女子愚昧。”
他顿了顿,举了些生活里的例子:“猫是夜视动物,能在夜里看清东西,可不是能看见鬼;猫只有一条命,只是身手灵活不容易受伤。古时候的铜镜模糊,哪会像传说里那样照出脏东西?这些都是被附会的说法。”
说到古代女子,校长的语气严肃了些:“有人问为什么以前不让女孩子出门,其实不全是偏见。早期有钱人请家教,让女子在阁楼学习,一是阁楼空间小,人多了挤;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确实有局限。但真正的转折,是从宋朝裹小脚开始,到清朝变得更僵化。直到民国,各种运动兴起,女子才逐渐走出家门;新中国成立后,大家能进厂做工,女子才有了更多机会。”
他看向窗外:“到了2023年,科技发达,男女平等早已是共识。”
最后,他拿出几张打印好的图片分给大家:“大家喜欢的花木兰,其实是虚构人物。但历史上真有不少女将军,比如秦良玉、樊梨花,她们比传说里的花木兰更勇敢霸气。这些才是值得我们记住的真实英雄。”
同学们看着图片上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忽然觉得,那些被误读的历史和传说背后,藏着更动人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