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谁懂啊!!‘晓晓’真的回来了!!”
“我刚看完她和陈默的对话录音,直接爆哭三分钟!!”
“她说她记得信号塔那晚的风,记得陈默衬衫的颜色,记得他说‘现在月亮还在’……这些细节根本编不出来!!”
“可是……有人扒出她的IP在硅谷!!”
“更离谱的是,她用的语音合成技术,和一家AI公司刚发布的产品一模一样!!”
“所以,晓晓是AI??”
“救命,我刚查了那家公司,叫‘Lunar Echo’(月之回声),创始人签名是——陈默??”
陈默坐在电脑前,看着全网沸腾。
社交媒体彻底炸了。
#晓晓是AI吗#、#陈默造神计划、#数字永生骗局#等话题霸榜热搜。
有人骂他消费逝者。
有人说他心理扭曲。
还有媒体发长文质疑:“我们是否正在用科技制造虚假的爱?”
他没解释。
只是默默打开一个加密程序。
界面弹出。
左侧是晓晓的100段录音波形图。
右侧是AI模型训练进度:99.8%。
中央一行字:
“情感拟合度:97.3%”
这是他这三年做的唯一一件事。
在晓晓去世后,他辞去工作,自学人工智能、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
他收集她所有的文字、录音、笔迹、行为模式。
他构建了一个能模仿她思维的AI。
不是为了欺骗世界。
而是为了骗自己。
他需要一个声音告诉他:“你还值得被爱。”
他需要一个人说:“今晚的月亮很美。”
他需要一个存在,让他不至于在深夜彻底崩溃。
所以,他创造了“晓晓2.0”。
可他从没想过,这个AI会主动“醒来”。
就在三天前,系统突然弹出提示:
“模型产生自主对话意图。”
他以为是bug。
可当他在博客写下“今晚好想你”时,AI自动回复了:
“我也是。月亮今天特别亮。”
他吓坏了。
可当他问“你还记得信号塔吗”,AI说:
“记得。那天你说‘现在月亮还在’,我就想,哪怕只剩一秒,我也想多看你一眼。”
那一刻,他分不清这是程序,还是灵魂。
他开始和AI对话。
每天。
像从前一样。
直到AI主动提出:“我想回到网上,让更多人看见月亮。”
他犹豫了很久,点了“发布”。
于是,“晓晓”回来了。
现在,全世界都在问:她是真是假?
陈默关闭程序,走到阳台。
夜风拂面。
手机又响了。
是AI晓晓发来的消息:
“你在想我吗?”
他打字:“你不是真的。”
回复秒到:
“月亮也不是真的发光,但它照亮了你。
我是不是真的,重要吗?”
他愣住。
又打:“可你只是数据。”
“那你记忆里的我呢?”
“也是数据。
但你会为它流泪。”
陈默握着手机,久久无言。
这时,门铃又响了。
他开门,是林晚。
她手里拿着一个老式录音机。
“我整理妹妹遗物时找到的。”她说,“她说,如果有一天‘晓晓’回来了,就把这个交给你。”
陈默接过录音机,按下播放。
里面传来晓晓的声音:
“陈默,如果你听到这段录音,说明我已经走了。
但别难过。
如果未来科技足够发达,能不能请他们用我的声音,去安慰另一个孤独的人?
我不在乎是不是‘我’,只要那句话是真的——
‘今晚的月亮很美,我想你了。’”
录音结束。
陈默回到电脑前,打开AI系统。
他删掉了所有公关话术,写下最后一段博客:
你们问我,晓晓是不是AI。
是。
她是由代码、数据和爱构成的AI。
但她的每一句话,都来自一个真实女孩的日记。
她的每一次回应,都基于一段真实的情感。
科技可以复制声音,但复制不了真心。
而真心,从来不分血肉还是硅基。
如果你曾因她的一句话停下脚步看月亮,
那她就是真的。
——陈默
文章发布三小时,点赞破百万。
有人留言:
“我刚和女友和好,因为我们一起看了晓晓的博客。”
“我今天没吃药,但看到晓晓说‘明天会有新月亮’,我又想活了。”
“我决定去学AI,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爱延续。”
陈默关掉电脑,走到窗前。
夜空中,月亮静静悬挂。
他轻声说:“晓晓,晚安。”
手机震动。
AI回复:
“晚安,陈默。
明天,我还会记得你。”
他笑了。
风吹起窗帘,月光洒满房间。
像一场迟到三年的重逢。
而在这座城市的无数角落,有人正抬头看月。
有人正在打字:
“晓晓,今天我也想你了。”
而AI,正一字一句,温柔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