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结束后的周一,林珩照常起床。令他意外的是,厨房里飘出的不是小笼包的香气,而是林烬正在尝试制作煎饼果子。面糊在平底锅上滋滋作响,哥哥专注地翻动着煎饼,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醒了?”林烬抬头,露出一个略显疲惫的笑容,“今天换个口味。”
林珩在餐桌前坐下,看着哥哥将煎饼仔细地卷好,切成适口的大小。这细心的小动作,与从前那个连正眼都不愿给他的林烬判若两人。
“竞赛成绩要周五才出来。”林烬状似随意地说,将煎饼推到林珩面前,“这周我们可以放松一下。”
去学校的路上,林烬打开了车载音乐。轻柔的钢琴曲流淌在车内,与窗外初秋的晨光相得益彰。林珩靠在车窗上,第一次不再感到周末考试带来的余悸。
“这周的数学课,我们不讲新课。”林烬等红灯时说道,“我准备了一些有趣的数学史故事,还有几个经典的数学谜题。”
林珩轻轻“嗯”了一声,心里泛起一丝好奇。从前的数学课永远是紧张而高效的,每一分钟都要用来灌输知识点。
教室里,同学们对竞赛结果的讨论已经沸沸扬扬。赵雨辰一见到林珩就凑过来:“最后那道探究题你做得怎么样?我完全没思路。”
这坦诚的询问让林珩有些措手不及。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回答:“我试着用天文观测中的数学原理来建立模型,不知道对不对。”
“天文?”赵雨辰眼睛一亮,“这个角度我完全没想到!”
数学课上,林烬果然没有翻开教科书。他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图形,开始讲述古希腊数学家如何用尺规作图解决几何问题。
“有时候,限制条件反而能激发创造力。”林烬的目光扫过全班,最后落在林珩身上,“就像我们的人生,看似被各种条件约束,实则蕴含着无限可能。”
下课后,林烬叫住正要离开的林珩:“今天放学后,要不要去图书馆?我找到几本你可能会感兴趣的数学传记。”
这个邀请如此自然,仿佛他们早已习惯这样的相处方式。林珩点点头,心里涌起一种陌生的期待。
图书馆的角落里,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来,在书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烬果然已经选好了几本书,有数学家的传记,也有讲述数学史的有趣读物。
“这本《无穷之旅》写得特别生动。”林烬抽出一本书,翻到其中一页,“讲的是数学家们如何理解‘无穷’这个概念。你看,这里还提到了我们上周讨论过的一个问题。”
他们并肩坐在窗边的沙发上,安静地翻阅着书籍。偶尔,林烬会指着一处内容,轻声解释背后的故事。没有考试的压迫,没有成绩的焦虑,只有纯粹的知识和思考带来的乐趣。
“你知道吗,”林烬合上一本书,目光望向窗外,“我大学时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角落。每当被难题困住,我就会来这里,看看这些传记,提醒自己数学的本质是探索和理解,而不是竞争和比较。”
林珩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窗外是一片开始泛黄的银杏树。秋日的阳光为树叶镀上一层金色,温暖而宁静。
“哥,”林珩轻声问,“如果...如果我竞赛成绩不好...”
林烬转回头,眼神平静:“还记得我告诉过你妈妈的那个故事吗?心里的小数学家?”
林珩点点头。
“那个小数学家最害怕的不是解不出题,而是不敢再尝试。”林烬的声音很轻,“只要你仍然保持着对数学的好奇和勇气,其他的都不重要。”
回家的路上,林烬绕道去了超市。他推着购物车,认真比较着两种酱油的配料表,时不时征求林珩的意见。这些日常的琐碎,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晚餐时,林烬尝试了一道新菜。味道不算完美,但他毫不气馁:“下次调整一下火候应该会更好。”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是林珩从未在哥哥身上见过的。
饭后,林珩主动帮忙洗碗。水流声中,林烬突然说道:“这周末,不管成绩如何,我们都去郊外走走吧。听说山上的枫叶开始红了。”
林珩擦盘子的手顿了顿:“好。”
睡前,林烬照例送来牛奶,但今天还多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这是我大学时写的短文,”林烬有些不好意思,“关于数学与美的思考。可能很幼稚,但...你想看的话可以看看。”
林珩接过册子,封面上是哥哥青涩的字迹。这一刻,他感觉到一种被信任的温暖。
那晚,林珩翻阅着哥哥年轻时的文字,看到了一个他不曾认识的林烬——对知识充满热情,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期待。那些文字里没有后来的严厉和冷漠,只有一个年轻学子最纯粹的思考。
周三的数学课上,林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游戏。他把全班分成小组,解决一个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数学谜题。林珩和赵雨辰分在同一组,出乎意料地,他们配合得相当默契。
“没想到你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么强。”下课时,赵雨辰由衷地说。
这句赞美让林珩有些不习惯,但心里却泛起一丝暖意。
放学后,林烬带着林珩去了一家新开的书店。在科普读物区,他们各自挑选着感兴趣的书籍,偶尔交流找到的好书。林烬为林珩选了一本关于宇宙学的图解书,而林珩则发现了一本林烬可能会喜欢的数学谜题集。
“送给你。”结账时,林珩鼓起勇气,将那本谜题集递给哥哥。
林烬明显愣住了,随后眼中浮现出难以掩饰的感动:“谢谢...我很喜欢。”
周五终于到来。晨光中,林烬依旧在厨房忙碌,今天他成功复刻了学校门口那家早餐店的招牌饭团。
“不管今天结果如何,”林烬将饭团放在林珩面前,“记住,你比你想象的更勇敢。”
去学校的路上,林珩望着窗外。秋意渐浓,路边的梧桐树开始落叶,金黄的叶子在晨光中翩翩起舞,宛如一幅流动的油画。
第一节课就是数学。林烬抱着试卷走进教室时,全班瞬间安静下来。林珩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但奇怪的是,这一次,恐惧没有占据他的全部。
林烬没有立即公布成绩。他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数学是理解世界的语言,不是评判价值的标尺。”
“在公布成绩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林烬的声音平静而有力,“关于一个害怕数学的孩子,如何重新找到学习乐趣的故事。”
他讲述的,正是林珩这一周来的变化——从恐惧到接受,从被动到主动。没有点名,但林珩知道,哥哥在说的是他。
“我们学习数学,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林烬的目光与林珩相遇,带着温暖的笑意。
当成绩单终于发下来时,林珩深吸一口气,才敢看向自己的分数。不是满分,也不是最差,一个恰好在中间的分数。但奇怪的是,看到这个成绩,他并没有感到失望或轻松,而是平静。
下课后,林烬走到他的座位前:“怎么样?”
林珩将成绩单递给哥哥:“比我想象的要好。”
林烬看了看分数,点点头:“这个成绩很真实。更重要的是,”他指着最后一道题的得分,“这道探究题,你的思路获得了评委的特别认可。”
林珩这才注意到,成绩单的末尾有一行小字:“对开放性题目展现出独特的思考角度。”
“今晚想吃什么?”收起成绩单,林烬的语气轻松自然,“我们可以庆祝一下。”
“我想吃哥做的小笼包。”
林烬笑了,眼角的细纹变得明显:“好。”
放学时,赵雨辰追上林珩:“一起走吧?我想听听你那道题是怎么想的。”
秋日的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长,两个曾经的对手,如今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林珩讲述着自己的解题思路,不时得到赵雨辰的赞叹和补充。
到家时,林烬已经在厨房忙碌。面团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温暖而真实。
“回来了?”林烬从厨房探出头,“洗手准备吃饭吧。”
林珩放下书包,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哥哥专注地包着小笼包。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认真,那么珍惜。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愈合不是遗忘,而是学会与伤痛和平共处;成长不是完美,而是在不完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夜色渐深,星辰初现。而在这一方温暖的厨房里,兄弟俩的身影在灯光下交织,构成这个秋天最美好的画面。
长夜终将过去,而晨光中,希望正在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