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栖霞山间暖日长**
栖霞山的清晨,总是来得格外温柔。绚烂的朝霞如同打翻的胭脂盒,将天际染成一片瑰丽的锦缎,然后那光芒便丝丝缕缕地漫过山脊,流入山谷,也透过窗棂,静静地铺满茅屋的地面。
孩童失踪案已尘埃落定。贼首伏诛,从犯被擒,交由后续赶来的官府人员押走审理。受惊的孩子们也被逐一送还到父母亲人身边,村落里连日来的愁云惨雾终于被劫后余生的庆幸与感激所取代。
茅屋内,却依旧保持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宁静。
李莲花睡得很沉。
或许是连日来心力交瘁后的彻底放松,或许是徐老先生新换的安神药终于起了作用,他这一觉睡得格外绵长安稳。晨光落在他脸上,勾勒出安静柔和的轮廓,长睫低垂,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虽然脸色依旧缺乏血色,但之前那种令人心惊肉跳的死寂灰败已然褪去,呼吸均匀清浅,透着一种脆弱的生机。
方多病搬了个小凳子,就守在床边,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却还强撑着不肯彻底睡去,手里无意识地攥着李莲花的一小片衣角,仿佛生怕一松手,这人又会不见了。
笛飞声站在窗边,负手望着窗外被霞光染红的山峦。他换下了那身染血的衣袍,只着一身玄色劲装,周身那凌厉的杀气也已收敛,只是背影依旧挺拔孤直,如同栖霞山中一座沉默的孤峰。他的内力消耗亦是不小,需要调息,但他只是站着,如同最警惕的守卫。
直到日头升高,温暖的阳光变得有些晃眼,李莲花的睫毛才轻轻颤动了几下,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先是有些茫然地眨了眨眼,适应着光线,然后微微偏头,就看到了床边守着的、正小鸡啄米般打盹的方多病,嘴角不由自主动了一下。
他极轻微地动了一下手臂,想坐起来,却牵动了内腑,引发一阵低低的咳嗽。
方多病立刻惊醒了,猛地抬头:“李莲花!你醒了?!”他脸上瞬间绽开惊喜的笑容,手忙脚乱地凑过来,“感觉怎么样?还难受吗?渴不渴?饿不饿?”
一连串的问题砸过来,带着毫不掩饰的关切。
窗边的笛飞声也转过身,目光沉静地落在他身上。
李莲花借着方多病的搀扶,慢慢坐起身,靠在床头,缓了口气,才微微笑道:“还好……就是有点饿。”他的声音依旧有些沙哑,却比昨日又多了几分力气。
“饿了好!饿了好!说明快好了!”方多病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连忙转身去端一直温在炉子上的白粥和小菜,“徐老先生说了,你现在能吃些清淡的软食了!这粥我熬了好久,米油都熬出来了!”
他小心翼翼地吹凉了,一勺一勺地喂给李莲花,动作笨拙却异常认真。
李莲花安静地吃着,温暖的米粥滑入胃中,带来一种实实在在的熨帖感。他吃了小半碗,轻轻摇了摇头。
方多病也不勉强,放下碗,又递上温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仿佛看他吃饭是天下最重要的事。
笛飞声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指再次搭上他的腕脉。这一次,他探查的时间更长了些,眉头微微蹙着,似乎在仔细感知着那微弱脉息中一丝一毫的变化。
片刻后,他松开手,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肯定:“死不了。经脉中的寒毒虽未根除,但已被暂时压制,新生的内力虽弱,却在自行运转滋生。”
这已是笛大盟主能说出的最接近“好转”的诊断了。
方多病闻言,更是喜上眉梢。
李莲花抬眼看向笛飞声,轻声道:“这次,多谢你。”
若非笛飞声当机立断,以悲风白杨强行续命、打通关窍,后又不惜内力连日疏导,他绝无可能熬过来。
笛飞声瞥了他一眼,冷哼一声:“谢字免了。记得你欠我一场堂堂正正的比试便可。”话虽如此,他周身的气息却似乎缓和了那么一丝丝。
方多病在一旁小声嘀咕:“人都这样了还想着比试……”
李莲花却笑了笑,没接这话茬,反而问道:“那些孩子……都安置好了?”
“放心吧!”方多病立刻来了精神,“都送回家了!王大娘带着豆子来磕头谢恩,看你们都没醒,在外头磕了好几个头才走的。村里人都把你们当活菩萨了!”
正说着,无颜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并未进来,只是恭敬地对着笛飞声道:“尊上,后续事宜已处理完毕。官兵已押送人犯撤离,村民亦不敢再来打扰。您吩咐寻的药材,也已找到几味,正在核实年份。”
笛飞声点了点头。
李莲花目光微动,看向无颜:“可有找到……‘栖霞兰’?”他问的是栖霞山本地传说中一种特有的、有温养经脉奇效的珍稀兰花,也是徐老先生药方中至关重要的一味君药。
无颜恭敬回道:“回李公子,已发现踪迹,但生长之处极为险峻,采撷需费些功夫,已派人前往尝试。”
李莲花颔首:“有劳。”
无颜行礼后悄然退下。
屋内又剩三人。阳光暖融融地照着,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药香和米粥的清香,一种劫后余生的安宁与疲惫同时弥漫开来。
方多病看着李莲花似乎又有些精神不济,连忙道:“你再睡会儿吧!徐老先生说了,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静养!”
李莲花也确实觉得疲惫如同潮水般再次涌上,从善如流地躺下。他闭上眼睛,忽然又轻声说了一句,像是叹息,又像是感慨:
“栖霞山……晚霞虽好,终究太过清冷了些……还是莲花楼暖和……”
方多病鼻子一酸,用力点头:“等你好透了,我们立刻就回去!我保证把楼里烧得暖暖和和的!”
笛飞声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掠过李莲花安静的睡颜,又看向窗外那片被阳光笼罩的、名为“栖霞”的山峦,不知在想些什么。
养病的日子漫长而琐碎,但希望已然种下,如同窗外渐暖的春日,缓慢而坚定地生长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