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苏晚抱着刚打印好的设计稿,在教学楼门口被瓢泼大雨拦住去路。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溅起层层水花,远处的路灯在雨幕中晕成一团模糊的暖黄。
她正踮脚张望能不能冲到对面的公交站,一把黑色雨伞突然出现在头顶。“没带伞吗?”清冽的男声在耳边响起,带着雨水的湿润气息。
苏晚转头,撞进一双干净的眼睛里。男生穿着简单的白T恤,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线条分明的手腕。雨水打湿了他的额发,几缕发丝贴在光洁的额头上,却丝毫不显狼狈。他举着伞的手臂稳定有力,伞面明显倾向她这边,自己的肩膀已经湿了一片。
“嗯……谢谢。”苏晚有些局促地把设计稿抱得更紧,“我想去对面的便利店等雨停。”
“正好顺路,一起吧。”男生笑了笑,眼角有浅浅的梨涡,“我叫林屿,建筑系大三。”
“苏晚,视觉传达大二。”她小声报上名字,跟着他走进雨幕。雨伞下的空间很小,两人的肩膀偶尔会碰到一起,苏晚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皂角香,混着雨水的清新,让人莫名安心。
便利店的暖光灯驱散了寒意。林屿收起伞,抖了抖上面的水珠,转身问她:“要喝热饮吗?我请你,算赔礼——刚才在教学楼门口看你半天,应该早点给你送伞的。”
苏晚愣住:“你认识我?”
“上周设计展,你的《城市微光》系列海报很出彩。”林屿指着冰柜,“热可可还是奶茶?”
原来他看过自己的作品。苏晚心里泛起一丝暖意,轻声说:“热可可就好,谢谢。”
两人坐在靠窗的座位,窗外雨声淅沥。林屿撕开砂糖包倒进热可可里,用小勺轻轻搅拌:“你很擅长捕捉光影细节,海报里老巷子里的夕阳,有种特别的温柔。”
“我从小住在老城区,对那些光影很熟悉。”苏晚捧着温热的杯子,指尖暖融融的,“你是建筑系的,会关注这些吗?”
“建筑和光影本就分不开。”林屿抬头看她,眼神认真,“好的设计会让光有形状,让风有方向。就像刚才的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声音。”
他说话时语速不快,声音像雨滴落在青石板上,温和又清晰。苏晚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小了,一缕月光穿过云层,刚好落在他的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阴影。
第二章 画室的阳光
几天后的下午,苏晚在画室赶作业时,手机突然弹出好友申请,备注是“林屿,便利店借伞的”。她犹豫了几秒通过申请,很快收到消息:“在忙吗?上次的热可可很好喝,想请你吃晚饭当作回礼。”
苏晚看着屏幕笑了笑,回了个“好呀,不过应该我请你才对”。
那天之后,他们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林屿会分享他拍的建筑细节照片,苏晚会发自己画到一半的草图。他懂她笔下光影的层次感,她能get到他说的“建筑的呼吸感”,像是找到了彼此的同频信号。
周末苏晚在画室加班改稿,林屿发来消息:“我在艺术楼楼下,给你带了下午茶。”
她跑下楼,看到林屿背着双肩包站在梧桐树下,手里提着纸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他身上,跳跃的光斑让白T恤都染上了暖意。“听说你在这里赶工,猜你没吃午饭。”他把纸袋递给她,“三明治还是热的。”
画室里弥漫着松节油的味道,苏晚铺开画纸,林屿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她画画。他没有打扰,只是安静地翻着她的速写本,偶尔在看到有趣的细节时轻笑出声。
苏晚画到瓶颈处,对着画布皱起眉头。林屿凑过来看了看:“这里的光影可以再大胆一点。你看窗外,阳光穿过玻璃时,边缘是有金边的。”
他拿起旁边的铅笔,在草稿纸上快速勾勒:“试着把阴影的层次拉开,让光的方向更明确,就像老巷子里的阳光,会在墙上留下斑驳的形状。”
他的手指修长,握笔的姿势很稳,简单几笔就画出了光影的流动感。苏晚看着他的笔尖,突然发现他的虎口处有个小小的茧,大概是常年画图留下的。
“对哦!”她恍然大悟,调整画笔角度,果然画面瞬间生动起来。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画布上,恰好照亮林屿刚才画的草稿,那些线条仿佛真的在发光。
“画完这部分,一起去吃晚饭?”林屿放下铅笔,眼里带着笑意,“我知道有家店,窗外能看到老城墙的夕阳,很适合你的‘光影收集计划’。”
苏晚抬头看他,阳光刚好在他眼底投下温柔的光晕,她轻轻点头:“好。”
第三章 城墙下的告白
秋意渐浓时,学校举办联合艺术节。苏晚负责展览的视觉设计,忙得脚不沾地。开展前一天,她在展厅核对海报位置,踩在梯子上调整高度,脚下突然一滑。
预想中的摔倒没有到来,她落入一个温暖的怀抱。林屿的手臂紧紧圈着她的腰,带着熟悉的皂角香。“小心点。”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扶稳她才松开手,“这种危险的活应该叫我来。”
苏晚的脸颊发烫,低头看着自己的帆布鞋:“谢谢你,又救了我一次。”
展厅里的灯光亮起来,照亮墙上一幅幅作品。林屿看着她设计的展区导览图,轻声说:“你把不同展区的灯光都做了区分,很用心。”
“因为每种艺术需要的光线不一样呀。”苏晚指着雕塑区,“那里要用柔和的漫射光,油画区就需要侧光突出笔触。”
“就像人一样,”林屿转头看她,眼神认真,“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光。”他顿了顿,声音放轻,“我觉得你就是我的那束光。”
苏晚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抬头撞进他盛满星光的眼睛里。周围的喧嚣仿佛都静止了,只剩下彼此的呼吸声和展厅里流淌的轻音乐。
开展那天傍晚,艺术节的烟火表演在操场举行。人群熙熙攘攘,林屿牵着苏晚的手穿过人群,走到能看到老城墙的山坡上。烟火在夜空绽放,绚烂的光芒映在两人脸上,又迅速坠入黑暗。
“苏晚,”林屿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从在设计展看到你的海报开始,我就注意到你了。便利店的雨天是意外,画室的阳光是刻意——我想靠近你,不止因为你懂光影,更因为你本身就像光一样,温柔又明亮。”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盒子,打开后里面是一枚银质胸针,形状是一束缠绕着光的画笔。“我自己设计的,希望它能陪你捕捉更多光影。”林屿的指尖有些微颤,“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
烟火再次升空,照亮他紧张又期待的脸。苏晚看着那枚闪着微光的胸针,又抬头看他眼里的星光,用力点了点头,声音带着哭腔:“我愿意。”
林屿把胸针别在她的外套上,轻轻拥抱住她。烟火在头顶绽放,晚风带着桂花的甜香,远处城墙的轮廓在夜色中温柔起伏。苏晚靠在他的胸口,听着他有力的心跳,感觉整个世界的光和暖,都在这一刻为他们停留。
第四章 日常的温度
他们的恋爱没有轰轰烈烈,却藏着细水长流的温柔。林屿会陪苏晚去老巷子里采风,用相机帮她记录光影变化;苏晚会去建筑系的展厅看林屿的模型,在他熬夜画图时送去热牛奶。
冬天第一场雪落下时,林屿拉着苏晚去操场堆雪人。他戴着手套的手笨拙地滚着雪球,苏晚偷偷把雪球塞进他的围巾里,看着他冻得龇牙咧嘴的样子笑个不停。最后雪人歪歪扭扭,却戴着林屿的围巾,别着苏晚的画笔胸针,在雪地里格外可爱。
放寒假前,苏晚的毕业设计遇到难题,对着电脑愁眉不展。林屿带她去学校的顶楼天台:“你看,从这里看下去,教学楼的影子在地面移动的轨迹,就是最自然的线条。”
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粉色,教学楼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幅流动的画。“光影不会骗人,”林屿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你只需要跟着心的方向,它会带你找到答案。”
苏晚看着远处渐渐亮起的路灯,心里的烦躁慢慢散去。她转身踮脚,在林屿的脸颊上轻轻吻了一下:“谢谢你,我的光。”
林屿愣了一下,随即笑着低头,在她额头印下一个温柔的吻。晚风吹起他们的衣角,远处的城市华灯初上,星光在天边闪烁,一切都美好得恰到好处。
爱情或许就像这样,不是突如其来的烟火,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是雨天共撑的一把伞,是画室里的一缕阳光,是城墙下的一句告白,更是往后余生里,每一个有彼此的、温暖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