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没因为鹿晨的拒绝就停下脚步,反而换了种更“磨人”的方式。他不再发长篇大论的角色问题,改成偶尔甩来些零碎的东西——有时是段爵士乐,萨克斯的旋律里裹着点慵懒的痞气,附言“总觉得沈烽在酒吧会听这个”;有时是张老照片,黑白镜头里的男人叼着烟靠在旧汽车旁,眼神桀骜,配文“有点沈烽早期的感觉”;甚至会摘句书里的话,比如“真正的优雅,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规矩,什么时候该放肆”,后面跟个挑眉的表情。
他的靠近像绕着圈撒网,不越界,却处处都是存在感。那条金橙色的线也跟着活跃,传递来的情绪里没了之前的急切,多了点“慢慢耗”的耐心,像猫盯着老鼠洞,不急着扑,就等着对方自己探出头。
鹿晨觉得累,却没法彻底屏蔽。她怕王阳的靠近会让因果线缠得更紧,可又忍不住被那股鲜活的能量吸引——刘奕君带来的是沉甸甸的宿命感,像走在老巷里听旧戏,悲怆又厚重;而王阳是盛夏的太阳,亮得刺眼,却带着让人忍不住想靠近的暖意,连心跳都会跟着他的节奏变快。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周末下午。苏晴的电话打过来时,鹿晨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半天没写出一个字。
苏晴“晨晨!有个好机会!”
苏晴的声音透着兴奋,
苏晴“王阳老师的朋友有个小型观影会,放的是部特别小众的文艺片,映后还有讨论!我跟主办方磨了半天,给你拿到邀请函了!”
鹿晨下意识想拒绝,可苏晴没给她机会:
苏晴“你别总把自己关在家里!出去看看别人的创作,对你写剧本有好处!而且人少,氛围特别轻松,就当去放松一下,别想那么多!”
电话那头的热情像团火,烧得鹿晨没法立刻说“不”。那条金橙色的线在她犹豫时轻轻跳了一下,传递来的情绪里藏着点诱惑的期待,像在说“来嘛,会很有趣的”。她盯着屏幕上空白的文档,忽然觉得自己这样下去快发霉了——或许真该出去走走?或许王阳带来的,不全是麻烦?最后,她鬼使神差地应了声:
鹿晨“……好。”
观影会设在老城区的一家私人影院,门口爬满绿植,推门进去是暖黄色的灯光,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咖啡香。
人确实不多,也就二十来个,大多是业内的编剧、导演,三三两两地聊天,没什么应酬的客套。鹿晨找了个最角落的位置坐下,把自己缩在宽大的外套里,尽量降低存在感。
她刚坐定没多久,就感觉有人在看她。抬头一看,王阳正站在吧台旁朝她笑,穿了件黑色高领毛衣,线条利落,衬得他肩宽腿长,手里还端着两杯咖啡。
他看到鹿晨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毫不掩饰的惊喜,还朝她眨了眨眼,用口型比了句“待会儿聊”,没立刻过来,分寸感拿捏得刚好,没让她觉得被冒犯。
电影开始后,影厅里暗了下来。鹿晨盯着屏幕,却总觉得有目光落在自己身上——不用想也知道是王阳。
那条金橙色的线在昏暗里微微发热,像揣了个小暖炉,传递来的情绪里满是愉悦,还有点“你果然来了”的满足感,让她的心跳莫名快了几分。
映后讨论时,王阳站在台前,手里拿着话筒,聊起电影里的镜头语言时,眼睛亮得发光。他说起导演对“孤独感”的表达,举的例子既专业又通俗,偶尔还插句玩笑,引得台下一阵笑。
灯光落在他身上,他自信又从容,像块吸光的磁石,连鹿晨都忍不住多看了几眼——抛开因果线不谈,王阳确实有种让人无法忽视的魅力,成熟、风趣,还带着点恰到好处的痞气。
活动结束后,人群慢慢散去。王阳终于朝鹿晨走过来,脚步轻快,脸上还带着笑意:
王阳“没想到你真的会来,看来我的‘安利’没白做?”
他指的是之前发的那些零碎东西,语气里带着点小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