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带来的暖意像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漾开的涟漪没彻底消散,反而映出了更深处的两道模糊倒影——属于陈道明和王劲松的倒影。
和何炅那种让人浑身舒泰的温暖不同,陈道明与王劲松于鹿晨而言,更像两座需仰头才能望到顶的高山。他们的关怀没断过,却始终裹着层沉静的距离感,像隔着层薄雾,看得清暖意,却摸不到温度。
陈道明托相熟的人送来本线装书,是关于古代养生的,书页泛黄,一看就是精心挑选过的。扉页上有他亲笔写的提要,字迹苍劲有力,没有多余的客套话,只把书中适合她体质的章节圈出来,旁注几句“晨起宜缓动”“忌生冷需谨记”,句句都落在实处。
王劲松则来得更清淡些,节气变天会发句
王劲松“今日降温,记得添件厚些的开衫”
偶尔会分享段古典乐链接,附言
王劲松“夜深时听,能静心神”。
鹿晨每次收到都认真回复,措辞恭敬得像学生对老师——
鹿晨“谢谢陈老师赠书,已仔细拜读”
鹿晨“感谢王老师提醒,已添衣”
从不敢多言半句。她能清晰感受到两位长辈的善意,甚至能隐约察觉到那善意底下,或许藏着和刘奕君、王阳、靳东,乃至何炅相似的牵引。可一道无形的藩篱横在她心里,那藩篱的名字,叫“敬重”。
他们是她从小在电视上看到的艺术家,是业内提起都要尊称“老师”“先生”的人。陈道明的沉稳睿智,王劲松的儒雅温润,还有他们身上那股沉淀了岁月的气场,都让她不敢生出半分逾矩的念头。要是把他们的关照和“男女之情”扯到一起,她都会觉得是对长辈的亵渎,心里发慌。
所以她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距离,把他们的好全归为“前辈对后辈的提携”,连因他们而生的那点微弱暖流,也强行解释成“长辈关怀带来的安心感”。
她这份刻意的疏离,刘奕君三人都看在眼里。
一个周末午后,阳光正好,玻璃花房里的多肉晒得发亮。王阳陪着鹿晨坐在藤椅上,看她对着手机屏幕出神——王劲松刚发来段昆曲视频,是他自己票戏的片段,配文
王劲松“最近学的,听听看有没有进步”。
鹿晨反复看了两遍,才慢慢敲下回复:
鹿晨“王老师唱得真好,韵味十足,晚辈受教了。”
王阳“晨晨,”
王阳忍不住开口,语气尽量放轻松,
王阳“其实王老师没看上去那么严肃,他要是真心对一个人好,特别细心。上次我跟他聊起你怕黑,他还特意让人送了盏小夜灯过来。”
鹿晨抬起头,眼神里带着点茫然,随即轻轻摇头:
鹿晨“王老师是前辈,愿意这么关照我这个后辈,是我运气好。”
她顿了顿,手指攥了攥衣角,声音低了些,
鹿晨“我不能失了分寸,不然就太失礼了。”
王阳看着她眼底纯粹的敬重,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他想告诉她,那不是普通的前辈关怀,可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又怕说出来会让她更紧张。
另一边,靳东和刘奕君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鹿晨会把陈道明送的书放在床头,每天睡前翻几页,还会在空白处做笔记,可那笔记全是对内容的批注,比如“此处养生方与现代营养学相通”,像学生在钻研导师推荐的文献,半分个人情绪都没有。
靳东“她把自己放得太低了。”
靳东放下手中的茶杯,对坐在对面的刘奕君低声说,
靳东“在她心里,陈老师、王老师是站在神坛上的人。她感激他们的光芒,却从来没想过,那光芒或许也想落在她身上,温暖她这个人本身。”
刘奕君叹了口气,目光望向窗外——鹿晨正在花房里给多肉浇水,动作轻轻的,像怕碰坏了什么。
刘奕君“她这次病了一场,心思更重了,也更怕行差踏错。尤其是对着这两位,她的敬畏心比谁都强,连一点‘可能会冒犯’的念头都不敢有。”
三人心里都清楚,鹿晨的疏离不是因为厌恶,而是源于过度的尊敬,甚至还有一丝藏在心底的自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