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结束的次日清晨,系统提示音在林芷脑内准时打卡:
【前置任务:拥有自己的基地——完成度60%。主线更新:加入研究组并输出第一项可落地成果。】
她还没来得及吐槽“60%”的算法,顾逾之院士已经亲自等在宿舍门口,笑眯眯地晃了晃手里的工牌:“红烧肉,今天正式上岗,跟我来。”
B7层核心实验区比昨日所见更大,恒温22 ℃,湿度45%,空气经过HEPA-ULPA两级过滤。她被分配到“高能材料-α”小组,六名研究员平均年龄不到三十五,却因熬夜普遍带着同款黑眼圈。
组长祁遇把一杯超浓美式塞到她手里,言简意赅:“目标,四周内搞定一种屈服强度≥1800 MPa、延伸率≥8 %、焊接不开裂的超高强度钢,用于下一代轻型装甲。代号:咸鱼钢。”
“为什么叫咸鱼钢?”林芷小声问。
祁遇面无表情:“因为你昨天签字按手印的时候,嘴里念叨‘咸鱼翻身’。”
系统在她视网膜弹出倒计时:
【知识灌输模块第一次加载,预计用时180秒,副作用:短暂脑供血不足。倒计时3…2…】
“等——”
嗡——
比昨日更汹涌的数据流瞬间灌入:
• 奥氏体晶粒细化至ASTM 11级以上的控轧控冷路径;
• 0.2 %C-4 %Ni-2 %Si-1.2 %Cu-0.5 %Mo-0.08 %V的低碳马氏体配方;
• 两阶段淬火:900 ℃固溶30 min → 180 ℃盐浴等温30 min,回火窗口250-300 ℃;
• 纳米级ε-碳化物的弥散析出模型……
林芷视野一黑,整个人软下去。
最后一刻,她听见顾院士惊呼:“快!血糖!”
接着,一颗柠檬味硬糖被塞进嘴里,甜到发苦。
……
再睁眼,人已经躺在实验区的折叠床上,沈砚端着葡萄糖水,顾院士则举着一张刚打印的脑电报告:“没事,脑区活跃度爆表,年轻人缺糖。”
林芷耳根通红,挣扎着坐起:“图纸……我脑子里有完整图纸。”
她顺手抓起白板笔,在玻璃墙上一口气写下三条关键工艺窗口:
1. 精轧终轧温度:810±10 ℃,避免再结晶晶粒长大;
2. 盐浴等温停留时间:30±2 min,确保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3 %;
3. 回火:270 ℃×2 h,析出(Ni, Cu)-富集团簇,韧化而不弱化强度。
写完,她回头:“谁有Thermo-Calc数据库?我要跑相图验证。”
祁遇愣了半秒:“……服务器账号现在就给你。”
接下来的72小时,实验室灯火通明。
• 真空感应炉熔炼50 kg母锭,成分偏差控制在±0.01 wt%;
• 1100 ℃均匀化2 h后,七道次热轧至12 mm;
• 盐浴炉精准控温±2 ℃,淬火冷却速率>80 ℃/s;
• 万能试验机给出第一条应力-应变曲线:屈服1892 MPa,抗拉2145 MPa,延伸率9.1 %。
当最后一个数据跳绿,顾院士摘下眼镜,擦了擦眼角:“成了。”
系统音同时响起:
【可落地成果“咸鱼钢”验证完毕,完成度100%。奖励:模拟战模块开启。】
林芷捧着打印报告,手还在颤。
祁遇递给她一瓶冰可乐:“组长,下一步?”
她拉开拉环,气泡呲啦一声——
“下一步,进模拟仓,拿咸鱼钢做靶板,看看能不能扛住125 mm滑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