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特训营
朱志鑫正式进入备考状态。艺术类科目——表演、舞蹈、乐器、声乐,对他而言是日常,游刃有余。真正的挑战在于文科综合: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这些需要静心背诵、理解和计算的科目,对于脱离常规校园生活已久的他来说,犹如几座亟待翻越的大山。
时间紧迫,他不得不求助外援。晚上,他分别给宋亚轩、张真源、严浩翔和贺峻霖打了电话。听闻弟弟要冲刺北电,四位兄长二话不说,立刻答应帮忙。
特训开启
于是,接下来四天,TOP登陆少年居住的公寓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的备考特训营。客厅被改造成了教室,白板、参考书、试卷铺满了茶几和餐桌。
宋亚轩(下意识带着点敖炫炫的严谨)主要负责语文和英语。他梳理文言文考点,讲解阅读理解技巧,强调作文的逻辑和立意,发音标准的英语口语让朱志鑫受益匪浅。
“这个句式,记住它的固定搭配。作文这里,转折可以再自然一些。”他的讲解条理清晰,偶尔推一下并不存在的眼镜,带着一种天然的老师气场。
张真源(不自觉流露出胡真的沉稳)主攻数学和历史。他用清晰的逻辑拆解数学题,讲解历史事件时注重前因后果的联系,帮助朱志鑫构建知识框架。
“你看,这个函数图像的关键点在这里。近代史的这条线索,要结合国际背景来理解。”他的声音平和,很有耐心。
严浩翔负责地理和政治。他想象力丰富,善于用联想法和画图帮助记忆繁杂的地理名词和政治概念。
“气候分布可以想象成一条腰带。这个政策的核心,其实就是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他画的示意图简单明了。
贺峻霖则更像是助教和氛围组,负责查漏补缺、帮忙背诵,并在大家疲惫时活跃气氛,调节紧张的备考节奏。
意外的学生们
下午时分,左航、张极、张泽禹和苏新皓放学回来,看到客厅里这严肃又热烈的学习场面,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志鑫哥,亚轩哥,你们这是在……”左航好奇地问。
朱志鑫从题海中抬起头:“轩哥他们在帮我复习功课,我要考大学。”
四个弟弟顿时肃然起敬。他们安静地放下书包,竟然也自觉地拿出自己的作业,围坐在旁边写了起来,时不时抬头听几句哥哥们的讲解,尤其是苏新皓,听得格外认真,仿佛提前预习了高深的知识。
严浩翔看着这“一人备考,全员学习”的景象,觉得有些好笑,又很是欣慰。他注意到宋亚轩和张真源讲解时那种自然而然的熟练感,心里闪过一个模糊的念头,但看到朱志鑫和弟弟们专注的神情,便没有深想,只觉得大概是哥哥们关心则乱,教得格外卖力。
彩蛋:深夜书房的光
特训的第四天晚上,已经快十一点了。白板上写满了数学公式和历史年表,茶几上堆着做完的试卷和写满笔记的稿纸。
朱志鑫还在攻克最后一道数学难题,眉头紧锁。宋亚轩坐在他旁边,轻声提示着解题思路。张真源在一旁整理错题集。严浩翔和贺峻霖靠着沙发,略显疲惫,但还在坚持陪着。
左航、张极、张泽禹和苏新皓早已被赶去睡觉,客厅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的低语。
终于,朱志鑫放下笔,长长舒了一口气:“解出来了!”
宋亚轩看了看步骤,点头:“思路对了,计算再仔细点就好。”
张真源把温水递给他:“今晚就到这吧,明天最后梳理一下,后天就考试了,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贺峻霖打了个哈欠:“是啊,阿志,你这些天强度太大了,今晚必须好好睡觉。”
严浩翔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膀:“走吧,我们都回去,让阿志休息。”
四人离开公寓,夜色已深。朱志鑫送走哥哥们,回头看着满是学习痕迹的客厅,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动力。这四天高强度的特训,不仅填补了他知识的短板,更给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持。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而屋内,一个年轻人为了梦想,正进行着最后的冲刺。静谧的夜里,唯有信念和陪伴,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