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你的幸福物语
本书标签: 校园  甜文  青春校园   

第112章 老茶馆的瓷碗与戏台的旧梁

你的幸福物语

工具房的门被轻轻带上时,夕阳的最后一缕光刚好掠过门环上的绿锈,像给那片陈旧的铜色镀了层暖边。安诺站在院子里,看着周叔扛着剩余的瓦片往巷口走,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和院墙上爬藤的影子缠在一起,像幅慢慢流动的剪影画。江树正帮奶奶把梯子搬回杂物间,木质的梯级蹭过地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混着远处传来的几声狗吠,让傍晚的院子显得格外安静。

“晚上煮点玉米粥吧,再炒个青椒土豆丝,你们忙活一下午,肯定饿了。”奶奶拍了拍手上的灰,往厨房走,“江树,今晚就在这儿吃饭,让你妈也别做饭了,等会儿我让诺诺去叫她过来。”

江树连忙摆手:“不用了奶奶,我妈今晚要加班,我回去热点剩菜就行,您和安诺赶紧休息休息,下午累坏了。”他把梯子靠在杂物间墙角,转身拿起相机包,“那我先回去了,明天早上我来找你们,咱们一起去村里问问戏台的事。”

安诺送他到院门口,巷子里的路灯已经亮了,昏黄的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明天早点来,我们先去村头的老茶馆,那里老人多,肯定知道戏台的情况。”安诺说,想起奶奶提过,老茶馆是村里老人聚集的地方,爷爷以前也常去那里喝茶。

江树点点头,挥了挥手:“好,明天见!路上小心!”

安诺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回屋。厨房的灯已经亮了,奶奶正在淘米,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小泡,玉米的香气从锅里飘出来,混着青椒的清辣,比中午的红烧肉多了些家常的清爽。她走过去,从碗柜里拿出两只蓝边碗,放在灶台上:“奶奶,明天去老茶馆,要不要带点您做的艾草糕?老人们应该爱吃。”

奶奶笑着回头:“还是你想得周到,我明天一早就做,刚蒸好的艾草糕软乎,老人们牙口不好,吃着也方便。”她把淘好的米倒进锅里,盖上锅盖,“你爷爷以前去茶馆,总爱带块我做的艾草糕,说配着浓茶吃,解腻。有一次他带了一大块,分给茶馆里的老人们,大家都说好吃,后来每次去,都有人问他‘老安,今天带艾草糕了吗’。”

安诺靠在门框上,想象着爷爷在茶馆里的样子:他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一个粗瓷碗,碗里泡着浓茶,面前放着一块艾草糕,和老人们一起聊天,聊村里的事,聊戏台的戏,聊谁家的孩子又考了好成绩。那些画面虽然她没见过,却觉得格外亲切,好像就在昨天发生过一样。

晚上吃饭时,两人坐在餐桌旁,锅里的玉米粥冒着热气,青椒土豆丝绿油油的,摆在蓝边碗里,好看又好吃。安诺舀了一勺粥,吹了吹,慢慢喝着,甜丝丝的玉米味在嘴里散开,暖乎乎的。“奶奶,爷爷以前修戏台的时候,是不是很辛苦?”她忽然问,想起下午周叔说的,爷爷冒着大雪修牛棚的事,觉得他修戏台肯定也很不容易。

奶奶放下筷子,回忆着说:“那时候村里穷,修戏台的钱都是大家凑的,材料也不够,你爷爷就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去山上砍树,去河里捞沙子,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来,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却从来不说累。有一次他回来,肩膀都肿了,我给他敷热毛巾,他却说‘戏台早点修好,大家就能早点看戏了,这点累不算什么’。”

安诺想起工具房里的戏台设计图,想起爷爷笔记本里写的“戏台要修得结实,让大家能看一辈子戏”,心里一阵酸涩。爷爷总是这样,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辛苦放在后面,却从来都不抱怨。她舀了一勺土豆丝,放进奶奶的碗里:“奶奶,您也吃,明天我们去老茶馆,肯定能找到很多知道爷爷修戏台的人,他们肯定能给我们讲很多爷爷的故事。”

奶奶点点头,眼里泛着光:“是啊,那些老人都是你爷爷的老伙计,他们肯定记得很多事,说不定还能找到当年修戏台时的工具和材料清单,这样我们修戏台就更方便了。”

吃完饭,安诺帮奶奶收拾碗筷,然后走到书桌前,翻开爷爷的木工笔记。里面果然有几页是关于戏台的,记录着戏台的结构、尺寸,还有材料的选择:“戏台的横梁要用杉木,结实耐用;立柱要用松木,不容易开裂;台面的木板要厚,能承受很多人站在上面。”旁边还有一些修改的痕迹,应该是爷爷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她把这些内容一一记在笔记本上,准备明天带给老人们看看,问问他们的意见。

第二天早上,安诺是被厨房里艾草的香气叫醒的。她翻了个身,拿起手机看了眼时间,七点半,江树应该快到了。她赶紧起床,穿上衣服,走到厨房。奶奶正在蒸艾草糕,蒸笼里冒着白色的热气,艾草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香,飘满了整个厨房。

“醒了?快洗漱,艾草糕马上就好,等会儿带着去茶馆。”奶奶说,掀开蒸笼盖,里面的艾草糕绿油油的,冒着热气,看起来就很好吃。

安诺洗漱完,江树正好到了。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里面装着昨天拍的工具房照片和戏台设计图的复印件:“我把照片和设计图都复印了,等会儿给老人们看看,他们肯定能想起更多细节。”

奶奶把蒸好的艾草糕装进一个竹篮里,上面盖着一块干净的棉布:“好了,我们走吧,老茶馆的老人们早上都来得早,去晚了他们就散了。”

三人一起往村头走。村里的路比巷子里的路宽些,两旁种着高大的白杨树,树叶在风里“沙沙”响着,像在唱歌。路上遇到几个早起的村民,看到奶奶,都笑着打招呼:“安奶奶,早啊!这是要去哪里啊?”

“去老茶馆,看看老伙计们。”奶奶笑着回应,眼里满是亲切。

安诺看着路边的房子,大多是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墙上爬着绿色的藤蔓,门口摆着各种花草,像小时候童话书里的场景。她想起爷爷说的,村里的房子都是大家一起盖的,谁家盖房子,全村人都来帮忙,今天你帮我挑砖,明天我帮你砌墙,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原来,村里的温暖,从来都藏在这些互相帮助的细节里。

走到村头,就看到了老茶馆。茶馆是一间低矮的瓦房,门口挂着一个褪色的幌子,上面写着“老茶馆”三个字,是用毛笔写的,字迹苍劲有力。门口摆着几张旧木桌和长凳,几个老人正坐在那里喝茶聊天,手里拿着蒲扇,慢悠悠地扇着。

“李爷爷,张奶奶,早啊!”奶奶笑着走过去,和老人们打招呼。

老人们抬起头,看到奶奶,都高兴地笑了:“安奶奶,好久没看到你了,最近身体怎么样?”

“挺好的,谢谢你们关心。”奶奶说,把竹篮里的艾草糕拿出来,分给老人们,“这是我做的艾草糕,刚蒸好的,你们尝尝。”

老人们接过艾草糕,咬了一口,笑着说:“好吃!还是以前的味道,和老安以前带的一样。”

安诺和江树找了个空位坐下,江树把文件夹里的照片和设计图拿出来,递给旁边的李爷爷:“李爷爷,您看这张照片,是爷爷工具房里的戏台设计图,您还记得这个吗?我们想把村里的戏台修好,想问问您当年的情况。”

李爷爷接过设计图,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眼睛慢慢亮了起来:“记得!怎么不记得!这是老安画的设计图,当年修戏台的时候,他就拿着这张图给我们讲怎么修,说戏台要修得宽敞,能容下全村人看戏;要修得高,声音能传得远,让村尾的人也能听到。”

旁边的张奶奶也凑过来看:“是啊,我还记得当年修戏台的场景,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帮忙了,老安每天都在工地上指挥,哪里该砌砖,哪里该架梁,他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有一次下大雨,工地上的材料都快被淹了,老安带头跳进水里,把材料往高处搬,大家也跟着跳进去,最后材料都保住了,他却感冒了,发了好几天烧。”

安诺心里一阵感动,她没想到爷爷为了修戏台,竟然这么拼命。她想起工具房里的那些工具,想起爷爷手上的水泡,想起他笔记本里的记录,原来,爷爷的一辈子,都在为别人着想,都在为村里的事忙碌。

“李爷爷,您知道当年修戏台用的木材是从哪里买的吗?现在我们想修戏台,不知道去哪里找合适的木材。”江树问,这是他们目前最担心的问题,合适的木材不好找,而且价格也不便宜。

李爷爷想了想,说:“当年的木材是从后山的林场买的,那里的杉木和松木都很结实,适合做戏台的横梁和立柱。不过现在林场已经不让随便砍树了,得去林业局申请采伐证,有点麻烦。”他顿了顿,又说,“不过我记得戏台后面还有几根当年剩下的旧梁,是杉木的,虽然有点开裂,但还能用,你们可以去看看,说不定能用上。”

安诺和江树眼睛一亮,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别急,先喝完茶,等会儿我带你们去。”李爷爷笑着说,喝了一口茶,“当年老安把那几根旧梁放在戏台后面的杂物间里,说以后戏台坏了,还能用来修,没想到真的派上用场了。”

几人喝完茶,李爷爷带着他们往戏台的方向走。戏台在村子的中间,离老茶馆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到了。远远地,安诺就看到了戏台的轮廓:它比她想象的小些,屋顶的瓦片已经有些松动,屋檐下的木雕也掉了几块,看起来很破旧,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气派。

走到戏台前,安诺仔细打量着。戏台的台面是用木板铺的,已经有些腐烂了,边缘的木板也掉了几块;两侧的立柱上刻着对联,字迹已经模糊了,只能隐约看到“台上悲欢离合,台下人间百态”几个字;后台的门是木质的,已经关不上了,歪歪扭扭地挂在门框上。

“这就是当年的戏台,以前可热闹了,每年过年都要唱大戏,全村人都来这里看戏,孩子们在台下跑着玩,大人们坐在长凳上聊天,比过年还热闹。”李爷爷说,眼里带着怀念,“后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也越来越少,戏台就没人管了,慢慢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安诺走到戏台后面的杂物间,推开门,里面堆满了杂物,有旧的戏服、锣鼓,还有一些破旧的桌椅。在杂物的角落里,果然放着几根杉木梁,虽然有些开裂,但看起来还很结实,上面用粉笔写着“戏台用梁,杉木”,是爷爷的字迹。

“就是这几根梁,当年老安特意挑选的,说杉木不容易变形,能支撑很多年。”李爷爷说,拍了拍其中一根梁,“你们看,虽然裂了点,但里面还是好的,只要稍微加工一下,就能用。”

江树拿出相机,对着戏台和旧梁拍了几张照片:“这些梁看起来还能用,我们可以请木工师傅来看看,能不能修复一下。而且戏台的结构很简单,只要把台面的木板换了,屋顶修一修,应该就能用了。”

安诺点点头,走到戏台的台面上,虽然木板有些晃动,但她能想象出当年这里的热闹场景:台上的演员穿着华丽的戏服,唱着动人的戏曲;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鼓掌叫好;爷爷坐在台下的角落里,看着戏台,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好像这戏台是他的孩子一样。

“李爷爷,当年爷爷修戏台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安诺问,想多了解一些爷爷的故事。

李爷爷坐在戏台的台阶上,慢慢说:“有一次,戏台的横梁安装的时候,因为太重,差点掉下来,老安一把推开旁边的年轻人,自己却被横梁砸到了胳膊,虽然没骨折,但也肿了好几天。我们都让他休息,他却不肯,说‘横梁不装好,戏台就不结实,大家看戏不安全’,每天还是坚持去工地指挥。”

安诺的眼睛湿润了,她没想到爷爷为了修戏台,竟然还受过伤。她想起爷爷胳膊上的一道疤痕,小时候她问过爷爷,爷爷说“是不小心碰的”,原来,那是修戏台时留下的。

“还有一次,村里的王大爷因为家里穷,没钱凑修戏台的钱,很不好意思,老安知道了,就偷偷把自己准备买木料的钱给了他,说‘王兄,钱不重要,大家一起把戏台修好才重要’。王大爷后来知道了,很感动,每天都去工地帮忙,比谁都卖力。”李爷爷继续说,眼里满是敬佩,“老安就是这样,一辈子都在帮别人,从来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村里的人都很尊敬他。”

安诺走到戏台的立柱旁,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对联,虽然字迹模糊了,但她好像能感受到爷爷的温度。她知道,爷爷的爱和善良,已经融入了这座戏台的每一根梁、每一块木板、每一个木雕里,融入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融入了村民的每一个回忆里。

就在这时,江树的手机响了,是他爸爸打来的。他接起电话,聊了几句,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爸爸说,他今天下午有空,过来看看戏台的结构,帮我们制定一个修戏台的计划,还说可以帮我们联系林业局,申请采伐证,找合适的木材。”

安诺和李爷爷都很高兴,没想到江树爸爸这么支持他们。“太好了!有你爸爸帮忙,修戏台就更有把握了!”安诺说,心里满是期待。

李爷爷也笑着说:“那真是太好了!老安要是知道,肯定会很高兴的。我们村里的人也会帮忙,不管是出力还是出钱,大家都会支持的,一定要把戏台修好,让村里再热闹起来。”

几人又在戏台周围转了转,江树拍了很多照片,记录下戏台的每一个细节,准备下午给他爸爸看。安诺则在戏台的角落里找到了一块刻着“安”字的木片,应该是爷爷当年修戏台时留下的,她小心翼翼地把木片收起来,放进书包里,像珍藏一件宝贝。

离开戏台时,已经是中午了。阳光照在戏台上,虽然它很破旧,却依然显得很温暖。安诺看着戏台,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修好,完成爷爷的心愿,让村里的人再能看到戏,让孩子们也能像爷爷小时候一样,在戏台下热闹,让爷爷的爱和善良,一直传承下去。

回到家时,奶奶已经做好了午饭,是西红柿鸡蛋面,面条是手工擀的,很有嚼劲,西红柿鸡蛋卤也很香。安诺和江树坐在餐桌旁,一边吃面,一边给奶奶讲上午在老茶馆和戏台的事,奶奶听得很认真,眼里满是欣慰。

“太好了!有李爷爷和江树爸爸帮忙,修戏台就顺利多了。”奶奶说,给安诺夹了一筷子鸡蛋,“下午江树爸爸来了,我们一起商量修戏台的计划,争取早点开工。”

江树点点头:“我爸爸说,下午两点左右到,他会带一些工具来,先检查一下戏台的结构,看看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安诺吃着面条,心里暖暖的。她想起爷爷的木工笔记,想起他的旧诗集,想起他的工具房,想起今天看到的戏台和旧梁,想起李爷爷和村民们的支持,忽然觉得,幸福就是这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努力的过程,是身边人的陪伴和支持,是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温暖回忆,是那些从未离开的爱和善良。这些平凡的细节,这些温暖的瞬间,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让生活变得格外美好。

上一章 第111章 工具房的锈迹与未完成的木床 你的幸福物语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13章 木刨花里的温度与檐角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