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你的幸福物语
本书标签: 校园  甜文  青春校园   

第132章 深夜戏台的横梁与旧账里的名字

你的幸福物语

从戏台出来往村头走时,月光已经升得很高,把路面照得发白。王奶奶走在最前面,手里的布包晃悠着,里面剩下的红薯还冒着微弱的热气。她忽然停住脚,回头看了眼戏台的方向,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长,落在路边的野草上。

“老支书不是铁石心肠。”她声音压得低,像是怕被路过的人听见,“去年冬天,他还在戏台门口给流浪猫搭了个窝,说那是村里唯一有点人气的地方。这次要拆,估计是被镇上的干部催得紧,又怕村里年轻人回来没活干,急的。”

安诺攥着帆布包的带子,铁皮盒在包里轻轻撞着木盒,发出细碎的声响。她想起老支书的样子——头发花白,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每次路过戏台,都会停下来看两眼,只是从不说话。“他担心年轻人不回来?”

“可不是嘛。”王奶奶叹了口气,继续往前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去城里打工了,去年过年回来的才三个,老支书天天在村口盼着,说再这样下去,村子就空了。他觉得戏台不能当饭吃,盖仓库能存粮食,至少饿不着,可他没想着,要是连戏台都没了,年轻人回来连个念想都没有。”

江树走在安诺旁边,脚步放慢了些:“要是能找到戏班当年带动村里的证据,比如帮村里赚过钱、修过东西,说不定能让老支书改变主意。光说旅游,他可能觉得不实在。”

林晓点头,手里还攥着那截没绣完的幔帐丝线:“我爷爷当年是望溪戏班的账房,家里应该有他留下的旧账本或日记,说不定里面记着这些事。我现在就回去找,你们呢?”

“我跟安诺再回戏台一趟。”江树指了指戏台的方向,“笔记里说‘横梁东三格’,现在月光亮,正好去确认暗格的位置,省得明天白天人多眼杂,老支书那边要是提前知道,说不定会拦着。”

李爷爷摸了摸口袋里的小刻刀,皱着眉:“夜里戏台黑,你们当心点。我去老支书家旁边的张婶家坐坐,张婶是老支书的远房表姐,说不定能打听出他明天的打算,也好有个准备。”

众人就这么分了工。王奶奶回了家,临走前把布包里的红薯都塞给安诺:“夜里冷,饿了就吃,别冻着。”林晓往村西头的家走,脚步匆匆,月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李爷爷则拐向村东头,手里攥着个烟袋,说是要跟张婶“唠唠家常”。

安诺和江树往戏台走,路上没遇到其他人,只有几只夜鸟从头顶飞过,发出低低的叫声。戏台的旧门还锁着,是江树之前换的新锁,他从口袋里摸出钥匙,插进锁孔,“咔嗒”一声,锁开了。推开门时,一股混合着灰尘和木料香的气息涌出来,比白天更浓些。

“我去拿梯子。”江树走进戏台角落,那里放着之前修复戏台时用的旧木梯,梯脚缠着防滑的布条,是安诺之前缠的。他把梯子扛到横梁下,对着月光看了看横梁的位置——戏台的横梁是两根粗大的杉木,东头第三根横梁正好在戏台中央的旧木柱上方,和笔记里写的“横梁东三格”对上了。

安诺站在梯子旁边,帮江树扶着梯脚:“小心点,梯子有点晃。”

江树“嗯”了一声,踩着梯阶往上爬。梯子确实有点旧,每踩一步都发出“吱呀”的声响,在寂静的戏台上显得格外清晰。他爬到第三阶时,伸手够到横梁,指尖先摸了摸横梁的表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手指一擦,就留下一道印子。

“横梁上有刻痕。”江树的声音从上面传下来,“东三格的位置,刻着个‘账’字,应该就是暗格的入口了。”

安诺仰着头,月光从破窗照进来,刚好落在江树的手上。她看见江树用指甲抠着刻痕周围的木料,灰尘簌簌往下掉,落在她的头发上。“要不要用刻刀?”她从帆布包里拿出李爷爷留下的小刻刀,递上去。

江树接过刻刀,沿着刻痕轻轻剔着。横梁的木质很老,已经有些朽了,刻刀一挑,就有一小块木屑掉下来。他剔了大概十分钟,终于露出一个巴掌大的方形缺口,里面黑漆漆的,像是藏着东西。

“有东西。”江树的声音里带着点兴奋,他从口袋里摸出手电筒,打开光柱照进去——里面放着一个布制的账本,用绳子捆着,旁边还有一叠折叠的纸。他小心翼翼地把账本和纸拿出来,递给下面的安诺,然后慢慢爬下梯子。

安诺接过账本,布面已经泛黄发脆,上面用毛笔写着“望溪戏班收支账·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字迹是林晓爷爷的,之前在阿梅的信笺上见过,很工整。她把账本放在戏台的石板地上,江树蹲下来,和她一起解开绳子——绳子已经朽了,一拉就断。

账本的第一页,记着戏班第一次演出的收入:“民国三十五年三月十六日,望溪村戏台首演,收入大洋二十三元,支出木料费五元,余十八元。”后面几页,记着每次演出的收入和支出,还有给戏班成员发的工钱。翻到民国三十六年的一页时,安诺停住了——上面写着“七月二日,捐大洋五十元,用于望溪村修水渠,收款人:老支书父亲周老栓”。

“真的帮村里修过水利!”江树的声音有点激动,他凑过来看,“这就是最好的证据,老支书总不能说戏台没帮过村里吧?”

安诺继续往下翻,后面还有几处捐款记录:民国三十六年冬,捐大洋三十元给村里的学堂买课本;民国三十七年春,捐大洋二十元给生病的村民治病。账本的最后一页,是民国三十八年的记录,只有一行字:“十月一日,最后一场演出,收入大洋十五元,存于横梁暗格,待戏台重修时用。”

“还有钱?”江树拿起那叠折叠的纸,展开一看,是几张泛黄的纸币,已经有些破损,上面印着“中华民国三十七年”的字样,刚好十五元。旁边还有一张小纸条,是林晓爷爷写的:“戏班散了,钱留着,总有一天,戏台会再开的。”

安诺把纸条夹进账本里,心里忽然觉得很沉。原来望溪戏班不只是唱戏,还一直帮着村里,老支书不知道这些,才觉得戏台没用。她想起老支书父亲的名字,周老栓,小时候听奶奶说过,是个很和善的老人,当年修水渠的时候,天天在工地上盯着,没想到那水渠的钱,有一部分是戏班捐的。

“该去找林晓和李爷爷了。”江树把账本和钱小心地放进帆布包,“现在证据够了,明天去找老支书,他应该会改变主意。”

两人锁好戏台的门,往村西头走。月光下,村里的房屋都静悄悄的,只有几家还亮着灯。路过林晓家时,窗户里透出灯光,还能听见翻东西的声音。江树敲了敲门,林晓很快开了门,手里拿着一本旧日记,脸上满是兴奋。

“你们来了!我找到我爷爷的日记了!”林晓把日记递给安诺,“里面记着,民国三十六年修水渠的时候,戏班捐了五十元,我爷爷还去工地上帮忙了,说周老栓特别感谢戏班,说要是没有那五十元,水渠就修不成了。”

安诺把账本拿出来,递给林晓:“我们也找到了证据,你看,这里记着捐款的事,还有你爷爷写的纸条。”

林晓翻开账本,看到父亲的字迹,眼睛有点红:“我爷爷总说,戏班是望溪村的一部分,我以前不懂,现在懂了。”

正说着,李爷爷也来了,手里拿着一个旧茶杯,杯子里的茶水已经凉了。“老支书的事打听清楚了。”他坐在林晓家的八仙桌上,喝了口凉茶,“张婶说,老支书昨天跟镇上干部吵了一架,干部说要是不盖仓库,就不给村里批粮食补贴。老支书没办法,才说要拆戏台,其实他心里不想拆,晚上还在院子里叹气,说对不起他爹,当年他爹最喜欢去戏台看戏了。”

“他爹就是周老栓,当年修水渠的那个。”安诺把账本里捐钱的那页指给李爷爷看,“你看,这里记着,戏班捐了五十元给水渠,收款人就是周老栓。”

李爷爷凑过来看,眼睛一下子亮了:“这就好办了!老支书最敬重他爹,要是让他知道,他爹当年受了戏班的帮,还会想拆戏台吗?明天我们把账本、日记、捐款名单都带去,再跟他说旅游的事,他肯定会同意留着戏台。”

林晓把日记和账本放在一起,又拿出之前找到的戏服残片、阿梅的信笺:“明天我们把这些都带去,让老支书看看,戏台里藏着这么多村里的故事,不是没用的建筑。”

江树点头:“我明天一早去镇上,找文化站的人问问旅游宣传的事,让他们给个准话,要是能承诺帮村里宣传,老支书就更放心了。”

安诺看着桌上的一堆东西——账本、日记、戏服残片、信笺、铁皮盒、木盒,忽然觉得这些东西不再是旧物,而是一条条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线,把望溪村的人、戏班的人,都连在了一起。她拿起账本,翻到捐款名单那页,上面除了周老栓,还有很多村民的名字,都是当年捐钱修戏台的人,其中有奶奶的名字,还有王奶奶的。

“明天会顺利的。”安诺轻声说,不是安慰,是真的相信。她想起深夜戏台上的横梁暗格,想起那些藏在木头里的心事,想起当年的人拼尽全力守护的东西,这些都不会白费。

窗外的月光更亮了,照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上,树叶轻轻晃动。林晓把东西都收进一个旧木箱里,江树擦了擦手电筒的玻璃,李爷爷喝光了杯里的凉茶。所有人都没说话,但心里都清楚,明天会是很重要的一天——他们要守住戏台,守住那些没说完的故事,守住望溪村的记忆。

安诺最后看了一眼桌上的账本,封面的“望溪戏班收支账”几个字,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她想起账本最后一页的那句话:“待戏台重修时用。”现在,终于到了用这些东西的时候了。

上一章 第131章 木心铁盒与横梁暗格 你的幸福物语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33章 老支书的旧箱与村口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