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张真源:爱与旋律的乐章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张真源  梦女   

暗涌与变奏

张真源:爱与旋律的乐章

第十七章 暗涌与变奏

王斌被判有罪的消息如野火般蔓延,瞬间点燃了整个娱乐圈。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从严肃的“音乐产业黑幕被揭露”到耸人听闻的“金牌制作人的堕落”,每篇报道都在试图从不同角度解读这场轰动一时的官司。

判决后的第一周,张真源和苏然选择了沉默。他们关闭手机,避开所有媒体,住在市郊一处不为人知的民宿里。那里没有录音设备,没有钢琴,只有简单的家具和窗外无边的稻田。

最初几天,他们甚至不谈音乐,不谈官司,只是每天散步、做饭、看书,像两个普通的都市人暂时逃离喧嚣。苏然常常站在窗前,看着风吹稻浪,一言不发。张真源则重拾画笔,画窗外流转的光影,画苏然安静的侧脸,画那些无法用音符表达的情绪。

直到第四天傍晚,苏然突然说:“我想听听田野的声音。” 他们带着民宿老板的老旧录音设备,漫步在乡间小路上,记录下风吹稻穗的沙沙声,远处溪流的潺潺水声,农人归家的吆喝声,黄昏时分的虫鸣声。

“每一种声音都有其节奏和旋律,”苏然闭着眼,专注地听着回放,“就像不同乐器的合奏。”

第五天,他们找到一台老式钢琴,放在民宿的小院里。没有乐谱,没有计划,只是随心弹奏。张真源发现,经历这场风波后,他的音乐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几分刻意,多了几分自然流露的情感。

一周后,他们不得不回到城市面对现实。李姐已经等在工作室,桌上堆满了采访请求、合作邀约和商业提案。

“《溯》的下载量翻了五倍,各大平台都在争取独家专访,”李姐语气复杂,“有三个国际音乐节发出邀请,还有一个好莱坞电影想用你的歌做插曲。”

成功来得太快太猛,反而让人不安。 张真源和苏然对视一眼,默契地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全部推迟,”张真源说,“我们需要时间。” 李姐试图劝说:“这是难得的机会,热度不会持续太久...” “正是因为我们知道热度不会持久,才不应该追逐它。”苏然平静地打断,“音乐不是快餐,不应该被快速消费然后遗忘。”

他们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接受两个深度专访,但拒绝所有商业合作和演出邀请。 第一个专访来自一家权威音乐杂志。记者是个温和的中年人,问题专业而不冒犯。

“官司结束后,你们的音乐理念有什么变化吗?” 张真源思考片刻:“更像是一种回归。回到最初为什么做音乐的那个起点。” 苏然补充道:“我学会了区分‘噪音’和‘声音’。娱乐圈充满噪音,但音乐人应该专注于创造真正的声音。”

专访发表后,引起了出乎意料的反响。许多音乐人公开表示共鸣,社交媒体上发起了“回归音乐本质”的话题讨论。一家知名乐器品牌甚至提出赞助一个不设商业目标的创作计划。

然而并非所有反响都是积极的。 一天清晨,张真源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王斌的妻子。 “我知道我没有资格请求原谅,”她的声音哽咽,“但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被排斥,有人说他是‘骗子的儿子’...王斌有罪,但孩子是无辜的。”

这个电话让张真源整日心神不宁。他想起王斌在庭审前夜那句“不要让我妻子和孩子卷入媒体狂欢”,突然理解了那不仅仅是策略性的请求。

当晚,他与苏然长谈。 “我们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审判者?”他问。 苏然沉默良久:“我明白你的感受。但我们需要区分同情与责任。王斌的家庭困境令人心痛,但那不是我们造成的,也不是我们能解决的。”

她握住张真源的手:“这场官司不是为了惩罚一个人,而是为了确立一个标准——什么在音乐界是不可接受的行为。如果我们因为个人同情而模糊这个标准,就是对所有坚持诚信创作的人不公。”

道理虽明白,但情感上依然难以平静。几天后,张真源悄悄联系了一位儿童心理专家,匿名支付了咨询费用,请她联系王斌的妻子提供帮助。他没有告诉苏然这个举动,不是想要隐瞒,而是认为这与他们的音乐追求无关,纯粹是个人选择。

与此同时,新的挑战悄然出现。 一家新兴音乐平台推出了一个名为“新溯”的企划,明显借鉴了《溯》的融合概念,但加入了更多商业元素和流量计算。推广语赫然写着“比《溯》更流行,比传统更现代!”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邀请了多位网络红人进行“改编”,将戏曲部分替换成电子音乐和说唱,在短视频平台迅速病毒式传播。

李姐愤慨地展示这些视频:“这是赤裸裸的抄袭和扭曲!” 苏然却出乎意料地平静:“记得《溯》的初衷吗?是融合,不是占有。音乐一旦发布,就属于所有听众,他们有权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再创作。”

“但这完全歪曲了作品的本质!”张真源难得地激动起来。 “本质?”苏然反问,“谁有权定义一首歌的‘本质’?创作者?听众?还是流量算法?”

这个问题让三人都沉默了。 当晚,张真源独自来到工作室,反复听那些“改编”版本。最初他感到愤怒和不适,但慢慢地,他听出了一些别的东西——那些年轻人确实没有理解戏曲的精髓,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融合音乐的兴趣和尝试。

凌晨三点,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第二天,他提议做一个特别项目:邀请那些进行改编的网络音乐人,与戏曲专家一起开一个工作坊,不是批评或指导,而是真诚的交流。

苏然听到这个想法时,眼睛亮了起来:“你确定吗?这可能会被解读为认可那些改编。” “不是认可,是对话。”张真源说,“如果我们相信音乐的力量,就应该相信对话的可能性。”

工作坊在一个周六下午举行。最初气氛尴尬——年轻网红们紧张不安,戏曲专家面带疑虑。直到李玉梅老师突然现身。

“我听说有些年轻人对我的唱腔感兴趣?”她幽默地说,“比我那些学生积极多了!”

气氛瞬间缓和。李老师没有批评任何改编,而是先示范了原版唱腔,然后耐心解释每个转音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年轻人们逐渐放下防备,开始分享他们做融合音乐的初衷和困惑。

一个染着蓝发的年轻制作人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只是觉得传统戏曲很酷,想让它被更多同龄人喜欢,但确实不懂背后的深厚文化。”

“不懂不可怕,”李老师微笑,“可怕的是不愿意去懂。今天你们来了,就是最好的开始。”

工作坊结束时,没有立即的成果,但种下了理解的种子。几天后,几个参加工作的网红自发发布了新的改编版本,这次更加尊重原曲精神,并在描述中标注了灵感来源和文化背景。

这件事给了张真源和苏然新的启示:音乐不仅是创作,更是连接和对话。

随着时间流逝,官司的热度逐渐消退,但它的影响悄然渗透到音乐产业的各个角落。几家大公司修订了版权协议,加强了对创作者权益的保护;一个旨在支持独立音乐人的基金会宣布成立;甚至文化部门也出台了鼓励真诚创作的新政策。

一天傍晚,张真源和苏然散步经过一个街心公园,看到一群年轻人正在表演。主唱抱着一把木吉他,演唱的正是《海螺的回响》的改编版本。歌词变了,旋律简化了,但核心的情感依然可辨。

表演结束后,张真源上前与年轻人交谈。 “我们超喜欢你们的歌!”主唱激动地说,“尤其是那种传统和现代融合的感觉。虽然我们改了很多...” “音乐就是在不断变化中活下来的。”苏然微笑着说,“你们唱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就很好。”

离开公园时,张真源轻声说:“记得官司最激烈的时候,我担心音乐会因这场争斗而失去纯粹?” 苏然点头。 “但现在我觉得,音乐就像河流,会有泥沙,会有曲折,但总会继续流淌。重要的是保持流动的勇气。”

秋深了,落叶铺满小径。他们决定开始筹备新专辑,不再回避商业考量,也不屈服于它,而是在保持艺术完整性的前提下,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首歌的创作出乎意料地顺利。灵感来自那些乡间记录的声音——风声、水声、虫鸣与人声交织,形成一种奇妙的自然交响。张真源称它为《田野和弦》。

录制过程中,他们尝试了一个新方法:邀请不同背景的音乐人即兴加入,不设太多规则,只捕捉最初的灵感火花。结果出乎意料地鲜活生动,仿佛音乐自己找到了表达的方式。

专辑制作到一半时,他们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国际融合音乐节的主创团队看了官司报道和相关作品,特地邀请他们参加明年在里斯本举办的特展单元。

“他们欣赏的不仅是音乐本身,还有背后的故事和坚持。”翻译解释道,“音乐节主题是‘Bridges, Not Walls’——搭建桥梁,而非高墙。”

接受邀请的那个晚上,张真源和苏然再次来到海边。波浪依旧,月色如银,仿佛时间循环又向前推进了一轮。

“从官司的废墟中,生长出了意想不到的可能性。”苏然感慨道。 张真源点头:“就像修复后的海螺,金线勾勒的裂痕不是瑕疵,而是重生的印记。”

他从口袋中拿出一个小盒子:“说到重生,我有个礼物送你。” 盒子里是一对耳机,但外形设计独特,宛如两个小海螺。 “这是...”苏然惊讶地看着他。 “与音频工程师合作设计的,”张真源有些不好意思,“能更清晰地捕捉环境音和细微声响。我想和你一起记录更多真实的声音。”

苏然戴上耳机,瞬间,世界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海浪声层次分明,远处的人声若隐若现,甚至连心跳声都依稀可辨。

“听到了吗?”她轻声说,“就像整个世界在为我们歌唱。” 张真源握住她的手:“不,是我们在为世界歌唱。”

海风吹拂,涛声阵阵。在遥远的城市那头,他们的新专辑正在慢慢成形,不再是对抗的武器,而是对话的桥梁。音乐的道路依然漫长,但每一步都踏得更加坚实从容。

而在这片星空下,两个灵魂通过旋律相连,仿佛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又仿佛刚刚开始真正的旅程。

上一章 第十六章 新生的律动 张真源:爱与旋律的乐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声影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