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隐山,下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王大空和叶万能坐在村里的武术教室里,围着一个拆开的机器人零件发愁——这是叶万能研发的“武术训练机器人”初版,本来想在寒假前给孩子们用上,让机器人陪他们练拳,可试了几次,问题却一堆:机器人太笨重,在教室里转个身都费劲;传感器太灵敏,孩子稍微碰一下,就会触发“攻击模式”;操作面板太复杂,孩子们根本看不懂。
“我之前在公司做的机器人,都是工业用的,没考虑过孩子的使用场景,”叶万能挠了挠头,拿起一个传感器,“这个传感器能识别0.1牛顿的力,孩子练拳力度小,很容易误触发。而且机器人重50公斤,孩子推都推不动,更别说练‘推手’了。”
王大空拿起机器人的手臂,轻轻掰了掰——关节处很僵硬,转起来还会发出“嘎吱”的响声。“孩子们练‘太极云手’时,需要机器人配合转腰,可这关节太硬,转起来不顺畅,孩子跟着练,很容易伤腰。”他顿了顿,继续说,“还有操作面板,全是英文按钮,别说孩子了,村里的大人都看不懂,得改成中文,还要简化按钮,比如‘开始练拳’‘调整力度’‘暂停’,最多三个按钮就行。”
叶万能点点头,把这些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我之前太想追求‘高科技’,忽略了‘实用’。现在看来,得把机器人做‘轻’、做‘简单’,才能适合乡村武术班。”
正在这时,徐威震推门进来,身上带着一股寒气。“你们还在忙呢?”他搓了搓手,走到机器人旁边,“我刚才在镇上买了点零件,想着能帮你们修修。这机器人怎么了?看着像拆了架似的。”
“主要是太重、太灵敏、操作太复杂,”王大空把问题跟徐威震说了一遍,“孩子们练拳力度小,机器人的力度要是调不好,很容易伤到他们。”
徐威震蹲下来,仔细看了看机器人的底座:“要减轻重量,底座可以换成铝合金的,比现在的钢铁底座轻一半,还结实。我认识镇上五金店的老板,明天就能帮你们订做。至于力度,我可以帮你们测一下孩子们的平均出拳力度,再根据这个调整传感器的灵敏度,比如把触发力度调到5牛顿,这样孩子正常练拳不会误触发,也不会因为力度太小没反应。”
叶万能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之前没测过孩子的力度,全凭感觉调的,难怪不合适。你明天帮我们测数据,我来改传感器的程序。”
第二天一早,徐威震就带着测力计来了。他把村里武术班的孩子都叫到教室,让每个孩子对着测力计打一拳、推一下,认真记录下数据:“小明,出拳再用力点,别害怕;小红,推手时用腰的劲,不是光用胳膊……”测完后,他拿着数据单递给叶万能:“6-8岁的孩子,平均出拳力度是3-5牛顿,推手力度是2-4牛顿;9-12岁的,出拳力度5-8牛顿,推手力度4-6牛顿。你按这个范围调传感器,肯定没问题。”
叶万能立刻对着电脑改程序,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我把传感器分成两档,低档位对应6-8岁孩子,高档位对应9-12岁,孩子选好自己的年龄段,机器人就能自动调整力度,这样更精准。”
王大空则跟着徐威震去镇上订做铝合金底座。五金店的老板看了他们画的图纸,笑着说:“你们这机器人是给孩子练拳用的?这个底座我得做得更稳点,不然孩子推的时候容易倒。我加个防滑垫在下面,雪天也不怕滑。”
等他们带着新底座回来,安平静和徐风也赶来了。安平静手里拿着一张图纸,是她根据人体工学画的机器人手臂关节改进方案:“我看了原来的关节,是固定轴的,转起来不灵活。我改成球型关节,再在里面加一层硅胶垫,既能灵活转动,又能缓冲力度,孩子碰到也不会疼。”
徐风则拿着彩色贴纸和卡通模具,笑着说:“我来给机器人‘穿衣服’!把操作按钮做成卡通形状,‘开始练拳’画个小拳头,‘调整力度’画个小齿轮,‘暂停’画个小喇叭,再在机器人身上贴点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图案,比如小熊、兔子,孩子们肯定愿意跟它练拳。”
五个人再次分工:叶万能负责把新底座和球型关节装到机器人上,调试传感器程序;王大空和徐威震测试机器人的力度和灵活性,比如让机器人做“太极云手”“推手”,感受关节转动是否顺畅,力度是否合适;安平静在一旁观察,时不时提出改进建议,比如“机器人的手臂长度可以缩短5厘米,更符合孩子的身高”;徐风则蹲在地上,给机器人贴卡通贴纸,还在操作面板上用彩色笔标注中文说明。
忙到天黑,改造后的机器人终于组装好了——通体白色,身上贴满了彩色卡通贴纸,底座是轻便的铝合金,还加了防滑垫;手臂关节是球型的,转起来灵活又静音;操作面板只有三个卡通按钮,下面标着清晰的中文说明。叶万能按下“开始练拳”按钮,机器人缓缓抬起手臂,做起了太极云手,动作缓慢又标准,还会用温和的声音提示:“小朋友,跟着我一起转腰,注意呼吸哦。”
“太可爱了!”徐风忍不住拍手,“孩子们看到肯定喜欢!”
王大空走过去,跟机器人练了一次推手——他轻轻推机器人的手臂,机器人感受到力度后,顺着他的力道轻轻后退,还会提示:“推手时要顺着力道,不要硬扛,你做得真棒!”力度刚好,既不会让孩子觉得费劲,也不会因为太轻没感觉。
第二天,孩子们来武术班时,看到改造后的机器人,都兴奋地围了过来。“哇!这个机器人好可爱!”“我要跟它练拳!”小明第一个跑过去,按下“开始练拳”按钮,跟着机器人练起了太极云手,脸上满是笑容。其他孩子也排着队,轮流跟机器人练拳、推手,教室里满是孩子们的笑声。
张大爷的孙子练完后,跑过来拉着王大空的手:“王老师,机器人比我爸爸还耐心,会提醒我转腰,还会夸我做得好!我以后每天都来跟它练拳。”
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五个人都笑了。叶万能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说:“之前总觉得技术要先进,现在才明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个机器人虽然没那么多高科技功能,但孩子们喜欢、能用得上,就是成功的。”
安平静点点头:“技术服务于需求,武术机器人的核心是帮孩子练拳,不是追求复杂的功能。这次改造,也让我明白,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想当然。”
晚上,五个人坐在王大空家的客厅里,喝着姜汤,聊着天。叶万能说:“我想把这个机器人的设计方案分享给其他乡村武术班,让更多孩子能用上。要是他们有需要,我还可以帮他们改装机器人。”
王大空笑着说:“好啊!咱们乡村武术传承联盟刚成立,这个机器人正好能作为联盟的‘标配设备’,帮助更多乡村武术班解决教练不足的问题。”
窗外的雪还在下,屋里却暖融融的。王大空知道,“武术训练机器人”的改造成功,不是结束,而是“技术+武术”结合的新开始。未来,他们还可以根据孩子们的需求,给机器人加更多实用功能,比如“练拳打卡”“招式评分”,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武术传承。
他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今日改造武术训练机器人成功,孩子们喜欢,实用性也大大提升。技术与武术的磨合,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需要五人组的协作,更需要一颗‘为孩子着想’的初心。未来,愿技术能成为乡村武术传承的助力,让更多孩子爱上练拳,让武术在乡村焕发生机。”
写完,他合上笔记本,看向身边说说笑笑的朋友们,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只要五人组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一起解决,都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