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隐山,夜晚格外凉爽。王大空坐在陈守义家的院子里,手里捧着那本《太极秘传拳谱》,借着月光反复翻看“以柔克刚”的章节。拳谱上陈守义的批注写着:“柔非弱,刚非强,如水遇石,绕之而非撞之;如风吹林,顺之而非逆之。”他琢磨了半个月,始终没悟透“水与石”“风与林”的真正含义,连带着练拳时总觉得差了最后一层通透感。
“又在想心法的事?”陈守义端着两杯热茶走过来,把其中一杯递给王大空,“白天教你的‘太极推手’,你总想着用劲‘接住’我的力,却忘了‘顺’劲——就像刚才下雨,你看屋檐下的雨帘,滴在青石板上,从来不是硬砸,而是顺着石板的纹路往下流,时间久了,反而能在石板上滴出坑来。”
王大空顺着陈守义的目光看向青石板——上面确实有几个浅坑,是常年雨水滴落形成的。他突然想起上周帮张大爷修屋顶,看到雨水顺着瓦片的弧度流下来,哪怕遇到瓦片接缝的凸起,也会绕过去继续往下,从不会因为凸起就停下。“陈爷爷,您是说,‘柔’不是躲开力,而是顺着力的方向走,再慢慢引导它?”
“算是摸到边了,”陈守义笑着点头,“你跟徐威震视频切磋时,他用八极拳的刚劲打你,你总想着用‘棚’劲硬挡,结果自己胳膊酸了半天。要是换成‘顺’劲呢?比如他打你肩膀,你别硬扛,顺着他的力道往侧面转腰,再轻轻把他的胳膊往回带,他的劲就会被你引到空处,自己反而站不稳。”
王大空站起身,拉着陈守义想演示,却被老人摆手拦住:“别急,先跟我看样东西。”陈守义走进屋里,拿出一个旧陶罐和一碗小米,把小米倒进陶罐里——小米顺着罐壁滑下去,没有一点声响,满满一碗小米刚好填满陶罐的缝隙。“你看,小米是软的,陶罐是硬的,但小米能顺着陶罐的形状,把空处都填满。练拳也一样,对方的‘刚’是陶罐,你的‘柔’是小米,别想着把陶罐打碎,要想着怎么顺着它的形状,把它的‘空’处找出来。”
那天晚上,王大空没急着练拳,而是坐在院子里看雨水、看风吹树叶,脑子里反复回想陈守义的话和小米填陶罐的画面。直到后半夜,月亮升到头顶,他突然站起身,在院子里打起了太极十三式——这一次,他没刻意想着“发力”“卸力”,只是顺着身体的感觉走,手臂抬起时像跟着风动,脚步落下时像踩着雨水的节奏,遇到想象中“对方的攻击”,也不再硬挡,而是像小米绕着陶罐一样,轻轻顺着力道转体、引带。
拳打到一半,他突然停住——刚才转腰引带的瞬间,他清晰地感觉到,“力”不再是堵在胳膊上的硬劲,而是像水流一样,从脚底顺着腰,再到手臂,最后轻轻“送”出去,哪怕是想象中徐威震的刚劲,也被这股“水流”轻松引到了旁边。“我懂了!陈爷爷,我懂了!”王大空激动地喊出声,连声音都带着颤。
屋里的陈守义听到动静,走出来看到他的样子,笑着点头:“这就对了,‘以柔克刚’不是用柔去碰刚,是用柔去‘顺’刚,刚劲再大,没了着力点,自然就散了。就像你小时候玩水,不管你怎么用力拍水面,手一离开,水面还是平的,因为水没跟你的力硬抗,而是顺着你的手散开了。”
从那以后,王大空练拳的状态彻底变了。之前打形意拳时还带着几分刚劲,现在却多了太极的柔劲,刚柔并济,拳风看似慢悠悠,却藏着“引而不发”的劲。有一次杨一击来村里,跟他切磋推手——杨一击故意用了八成力推他的胸口,王大空只是轻轻一转腰,就把他的力引到了侧面,还顺势轻轻一推,让杨一击后退了两步。
“你这劲太‘滑’了!”杨一击揉着胳膊,又惊又喜,“我明明用了劲,却像推在棉花上,还被你反带了一下。你这是彻底悟透‘以柔克刚’了?”
“多亏了陈爷爷的点拨,”王大空笑着说,“以前总觉得‘柔’是弱,现在才知道,柔劲能接住刚劲,还能把刚劲变成自己的劲,比硬扛省力多了。”
杨一击越想越兴奋:“我带的徒弟里,有几个总练不好推手,你能不能跟我回省队一趟,给他们讲讲‘以柔克刚’的道理?就当是帮我个忙,也让孩子们开开眼界。”
王大空犹豫了一下——他不想离开家太久,但想到能帮杨一击,还能把陈守义的武术理念分享给更多人,还是答应了:“好,我跟你去一趟,不过最多待三天,我还得回来教村里的孩子练拳。”
去省队的这三天,王大空没讲复杂的招式,只教了“小米填陶罐”和“雨水绕石”的例子,再带着队员们练最基础的转腰引带。有个小队员总学不会,王大空就让他拿着一杯水练转腰——水不能洒出来,还要顺着转腰的动作晃到杯子另一侧。练了一下午,小队员突然喊:“我懂了!转腰的时候要顺着水的晃动感,不是硬转!”再练推手时,果然能轻松引开队友的力。
杨一击看着队员们的进步,心里满是感激:“大空,你这教学方法太实用了,比我讲半天理论管用多了。以后省队有交流活动,我一定再请你过来。”
王大空笑着摇头:“我还是适合待在村里,不过要是你有需要,我随时能视频给孩子们讲技巧。”
从省队回来的路上,王大空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田野,突然想起陈守义说的“武术不是用来比赛,是用来守护”。他掏出手机,给五人组的群里发了条消息:“这次去省队,发现很多孩子练拳只想着赢,却忘了练拳的初心。咱们村里的武术班,不仅要教孩子们招式,更要教他们‘习武先修心’,你们觉得呢?”
很快,群里就热闹起来——徐风说:“我下次来村里,带孩子们做户外拓展,把‘坚持’‘合作’和武术结合起来,让他们知道练拳不是一个人的事。”徐威震说:“我带点健身器材过来,教孩子们练体能,体能是基础,还能让他们少受伤。”安平静说:“我找些武术相关的历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武术里的‘仁’和‘礼’。”叶万能说:“我给武术班装个简易的监控,再做个小程序,记录孩子们的练拳进度,方便你和家长看。”
看着群里的消息,王大空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传承武术,还有朋友们陪着他一起,把“习武修心”的理念传递给更多孩子。
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了。王大空走进书房,翻开《太极秘传拳谱》,在“以柔克刚”的章节旁,写下自己的感悟:“柔非弱,刚非强,顺其势,引其力,如小米填罐,如雨水绕石,力自在其中。习武不仅练身,更练心——心能沉,劲能柔,方能接住生活的‘刚’,守住身边的‘暖’。”
写完,他抬头看向窗外——月光洒在院子里,村里的孩子们白天练拳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他知道,自己的武术之路还在继续,而“守护”和“传承”,会是他接下来最想做好的事。